今年我国粮食总产量将超6.5亿吨

我国依靠自己保口粮,立足国内保重点,使粮食之基更牢靠、发展之基更深厚、社会之基更稳定,发挥了对国民经济发展“压舱石”的作用。确保粮食安全永远在路上,不容半点松懈,要坚持把发展粮食生产摆在突出位置,特别是要把粮食主产区的乡村振兴,以及发展粮食生产和粮食产业抓在手上。

当前,全国秋粮收获接近九成,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全国粮食有望增产,总产量将超过6.5亿吨。这是我国粮食产量连续多年稳定在6.5亿吨以上。笔者认为,这意味着国家粮食安全保障政策体系基本成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效用持续发挥,我国依靠自己保口粮,立足国内保重点,使粮食之基更牢靠、发展之基更深厚、社会之基更稳定,发挥了对国民经济发展“压舱石”的作用。

谁来养活中国?答案已很明确。近年来,我国谷物自给率在95%以上,口粮产需有余,完全能够自给。稻米和小麦是中国人的主要口粮,要满足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的营养水平,近14亿人需要2.32亿吨稻谷和小麦以及0.58亿吨杂粮和薯类等。实际上,这几年我国每年生产的稻谷和小麦产量在3.3亿吨以上,杂粮和薯类等充足,保证我国口粮安全不成问题,多出来的稻谷、小麦和2亿多吨玉米可以用于饲料粮和工业粮,转化为肉蛋奶等。

放眼国际,可以说没有哪个产品如同粮食,尽管平时不“显山露水”,一有“风吹草动”,便会掀起惊涛骇浪。在我国,粮食安全更成为方方面面关注的热点,这是因为我国是个人口大国,近14亿人的吃饭问题是天大的事情。我国又是个农业大国,粮食生产事关亿万农民的生计和农村和谐稳定。我国还是个经济大国,粮食供给对满足以其为原料的工业和其他产业至关重要。所以,业内有这样一种共识:稳住了粮食生产,就守住了“三农”的战略后院,发挥了“压舱石”作用。

当前,中国粮食连年丰收、库存充裕、市场稳定,粮食安全形势持续向好。回顾总结中国农业的发展历程,从稳步提升粮食生产能力到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从创新粮食市场体系到完善粮食宏观调控,从发展粮食产业经济到加快粮食科技创新,经验有许多。新时代,中国托起的粮食安全责任,不仅不以损害他国粮食安全为前提,还与各国分享中国粮食安全经验,为人类粮食安全贡献中国方案。

确保粮食安全永远在路上,不容半点松懈。未来的挑战是,如何用越来越少的土地和水资源、越来越贵的劳动力生产出更多更好的农产品。可以说,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尚有很大空间,在粮食科技进步、减少损失浪费等方面还有较大潜力可挖。因此,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时候,依然要坚持把发展粮食生产摆在突出位置,特别是要把粮食主产区的乡村振兴,以及发展粮食生产和粮食产业抓在手上。具体可以从两方面发力。

一方面是生产端,做强粮食生产,做到优粮优产、优粮优购。目前,全国75%以上的粮食产量来自于主产区,但主产区往往是财政困难地区。因此,构建粮食安全保障机制,要制定粮食中长期发展计划,正确处理粮食发展同其他产业的关系。要协调处理粮食主产区、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的关系。完善主产区的利益补偿机制,政策措施向主产区聚焦,项目投入向主产区倾斜,努力使主产区种粮不吃亏,让农民产粮更放心。

另一方面是加工端,做强粮食加工,做到优粮优价、优粮优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口粮消费中要有80%的优质米面和20%的杂粮与薯类等,才能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因此,要抓好“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工程,尤其是“尾”的壮大,在延伸粮食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过程中,注重强化加工、仓储环节。治理“餐桌污染”,加强质量监管,满足人民对优质粮油产品的需求,让群众吃得放心。

    (文章来源:农产品期货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