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中国海区域海啸预警中心正式运行
南中国海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惨烈的海啸事件,1976年的莫罗湾地震海啸、1994年的明多罗地震海啸以及2004年的印度洋大海啸,都给南海周边国家人民生命和财产造成了严重损害。
从地震发生到海啸传播到周边陆地,往往只有几十分钟到几个小时,这短短的预警时间,关系到沿岸居民能否顺利逃生。
2019年11月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南中国海区域海啸预警中心(South China Sea Tsunami Advisory Center,SCSTAC)业务化正式运行,为南中国海周边中国、文莱、柬埔寨、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越南等 9 个国家提供全天候的地震海啸监测预警服务。
10分钟内发出预警
据海啸预警中心主任于福江介绍,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自上世纪80年代起开展海啸研究,开发出了西北太平洋及南中国海定量预警数据库、基于震源机制解W-Phase快速反演的海啸数值预报技术、以及海啸浮标反演预报方法等一批关键技术,发展出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海啸预警系统(Smart Tsunami Information Process System,STIPS),包括海啸监测系统、海啸预警系统和信息发布系统,能够实现获取地震监测信息后10分钟内发布海啸预警信息的能力。
海啸预警中心工程师王宗辰告诉《中国科学报》,依托全球和国家地震台网,海啸预警中心将每天24小时不间断监控地震动。
如果有5个以上的地震台站同时监测到高信噪比的波动信号,地震监测系统将通过算法判定能否关联成一次事件。如果是,系统将自动分析得到地震的发生时间、位置、震级和深度。当震级达到6.0级且震源落在南中国海区域内时,预报员将利用快速检索技术从海啸情景数据库中获得此次地震事件可能引发的最强海啸情景,从而进行快速定量预警。
根据标准业务流程,预报员需要在8-12分钟里完成地震参数判定、海啸数据库检索和预警产品的制作以及发布。南中国海区域海啸预警中心将通过传真、Email、网站公告栏以及GTS(世界气象组织全球电传系统)等方式将地震的发生时间、空间位置、深度、地震强度以及南中国海周边国家沿岸的最大海啸波高和抵达时间等信息,同步发送给有关领导和相关周边国家。
三海九国人民的福音
海啸预警中心首席预报员徐志国告诉《中国科学报》,南中国海区域海啸预警中心的服务范围包含三个海,即南中国海、苏禄海和苏拉威西海。
如果马尼拉海沟北段发生8.5级以上地震海啸,海啸波会在震后10-30分钟后到达菲律宾西部沿岸,40分钟左右开始到达台湾岛南端,1个小时左右将影响南海主要岛礁,2小时后到达海南岛和越南沿岸,3小时后开始影响我国广东沿岸。
难以想象,短短10分钟内就报出的预警信息,将从死神手中抢下多少人的生命。
在我国和马来西亚等国的积极倡导下, 2009 年 2 月,太平洋海啸预警与减灾系统政府间协调组同意成立南中国海区域工作组,通过加强区域协作开展南中国海次区域级海啸预警与减灾系统建设(ICG/PTWS-XXIII.4和5)。
自 2018 年 1 月26 日起,南中国海区域海啸预警中心向南中国海周边国家试发布海啸预警信息产品。
时至今日,海啸预警中心正式运行,历时整整十年。
“南中国海区域海啸预警中心的建立,是中国对海洋可持续发展的又一重要贡献。”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助理总干事、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执行秘书弗拉基米尔·拉宾宁博士在祝贺致辞中说道。
面对海啸共同应对
“减少极端事件(如海啸)及其他海洋灾害(如台风)所造成的风险,是我们面临的迫切需求。”
拉宾宁说道,“对海啸来说,我们需要在三个领域开展工作。一是,我们需要加速研究和开发项目实施,配置更多的监测设备,开发新的海啸模型。二是,开发多灾种综合预报系统,建立与政府减灾部门的联系渠道。三是,努力提升人们对风险的感知度和备灾能力。近期的海啸事件表明,人们尚未对海啸风险做好充分的准备。”
来自马来西亚气象部的气象官Muhammad Nashriq Bin Abd Rahman(纳什)是海啸预警中心的一名国际职员,他告诉《中国科学报》,他是预警中心的第二期国际职员,前两期共有5人,来自印度尼西亚、菲律宾、马来西亚和越南等国。
“能够作为国际职员就职于海啸预警中心,我感到非常荣幸。”纳什说。“在这里我经过了为期2个月的培训,接触到W-Phase等之前没有学过的方法。并且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框架下,这是一次免费的宝贵机会。”
“海啸会对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严重损失,南中国海区域海啸预警中心的建立和运行有助于沿岸各个国家的人们在地震发生后及时采取措施,做好准备,减少海啸造成的损失。”纳什对记者说道。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