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农业是未来农业重要发展方向
2019年花城科技论坛暨农业人工智能峰会现场。方玮/摄
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在致辞。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毅。
“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将极大地推进农业生产的全程全面机械化,加速改造和优化传统农业,促进信息化、智能化新兴农业的发展。”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罗锡文在2019年花城科技论坛暨农业人工智能峰会上如是说。他指出,农业人工智能已成为未来农业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
11月2日,由华南农业大学主办的2019年花城科技论坛暨农业人工智能峰会在广州举行。包括罗锡文在内的与会院士、专家聚焦农业人工智能话题,探讨未来智慧农业科技创新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日本等6个国家近60家单位的500多名代表参加了论坛。
罗锡文表示,人工智能技术自1956年诞生以来,就开始了在农业领域内的探索,但由于当时技术水平限制,并未给农业带来太多实质性的变革。进入21世纪后,人工智能技术在工业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也给农业的进步带来了机遇。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发展高效、安全的现代生态农业是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目标,然而,随着人口快速增长、耕地面积不断减小以及城镇化加速推进,农业面临的挑战日趋严峻。2017年7月,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人工智能下一步发展是与各行业的融合创新,在农业方面,未来将建立和完善天空地一体化的智能农业信息遥感监测网络,研制农业智能传感与控制系统、智能化农业装备和农机田间作业自主系统等。
罗锡文指出,应用农业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促进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式发展。
中国科学院院士任露泉提出加快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全面推进全程机械化是关键,而这需要深化模式创新、智能创新、仿生创新。仿生学有望助力加快农业全程机械化的步伐,潜力巨大、前景广阔,将会为农机事业的创新发展注入新活力。
中国工程院院士唐华俊表示,智慧农业是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快发展智慧农业,推进农业、农村全方位全过程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将有利于促进生产节约、要素优化配置、供求交对接、治理精准高效,有利于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更好服务于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
“农业的痛点是减少作业人员,提高作业质量,提升作业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毅指出,智能农机举足轻重,自动驾驶农机将成为智慧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呼吁政府给出优先发展拖拉机自动驾驶的政策。
中国工程院院士汪懋华指出,人工智能总体发展处于初级阶段,要苦练基本功,研究行业具有类人智能的核心机器,推进AI农业领域产业应用研究。他认为,创新驱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要认真研究农业农村发展的现实,要突出强化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的创新驱动发展研究。
汪懋华认为,智慧农业中长期发展战略研究应该从智慧大田种植业、智慧设施农业、智慧农产品产后处理与精深加工、智慧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智慧农业资源、环境、生态优化配置与管理、智慧农业机械化与装备工程等方面入手,要注意AI农业应用创新发展的冷思考。
人工智能农业应用如何走?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春江提出“五步走”:一是智能农业关键技术研究,突破智能农业应用的理论、方法和共性关键技术;二是产品研发,创制一批农业智能感知、智能控制、自主作业、智能服务等智能农业重大技术产品;三是集成示范应用,开展农业智能生产和农业知识服务应用示范;四是引领农业,变革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提升现代农业水平;五是培育产业,提供农业软硬件、系统集成、农产品追溯和智能信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