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研如何华丽“转身”?

一年前,承载着几代农科院人梦想的中国农科院科技创新工程,获农业部和财政部联合批复。这是继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社科院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工程之后,我国批准的第三大创新工程。

机遇与压力并存。“创新工程是国家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的全新探索,其成效如何,意义深远、责任重大。”一年前,在创新工程誓师会上,农业部副部长、中国农科院院长李家洋如是说。

没有太多经验可供借鉴,没有现成模式可以照搬。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为农业发展插上科技的翅膀?在创新工程实施一周年即将到来之际,记者获悉,历经一年多的摸索,我国农业科研的转型路线已逐渐清晰。

顶层设计“一盘棋”

“大科研,小作坊”,这是中国科技界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农业科技领域也不例外。拥有32个直属研究所的中国农科院,看似门类齐全,但仔细梳理下来便不难发现问题:研究方向上重复立项、学科群间分布不均衡。

以2012年为例,作物、畜牧、兽医、资源与环境四大方向,占了全院科研经费的70%。而就经费的来源而言,各研究所的科研经费渠道平均多达21个。

“多渠道申请经费,除带来重复立项外,还导致科学家不得不以项目需求为导向,脱离了学科发展和实际应用的需求。”中国农科院党组书记陈萌山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在他看来,之所以会造成这种现状,根源在于“科技体制机制不健全,缺乏顶层设计”,直接导致各项目和部门各自为“王”,缺乏集体作战。

作为农业科研的“国家队”,中国农科院是该集中力量办大事,还是“小富即安”过日子?答案不言而喻。

实际上,多年来,农科院一直在呼吁建立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只是在创新工程获批后,才有了实实在在的经费支持,为做事提供了可能。

“我们花了一年多时间,对32个所50多年的工作进行全面梳理,目的是通过人、财、物的优化配置,实现全院‘一盘棋’布局,提高创新效率。”创新工程工作组组长、中国农科院副院长唐华俊表示。

至此,立足传统优势、特色和交叉学科,结合农业产业发展重大科技需求和农业科技前沿,以学科体系为主线的创新工程顶层设计浮出水面。

中国农科院确定了8大学科集群、约130个学科领域及300个左右的研究方向,并在此基础上对科研团队重新“整编”。

“改革总是困难的。”唐华俊坦言。他举例说,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基于原有的52个课题组凝练成13个科研团队,资源区划所由原先的45个课题组整合成12个团队,但“就地卧倒,是为了重新起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