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被引论文数量跃居全球第二位

中国高被引论文数量跃居全球第二位

9月25日,由中国科技网和科睿唯安共同完成的《筑梦七十载,奋进科研路——从全球学术文献数据看中国科研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在京发布。报告显示,近年来我国发表的高影响力论文数量进步明显,过去11年间,我国共发表29037篇高被引论文,仅次于美国居于全球第2位。

科睿唯安亚太区学术研究事业部分析师王琳博士介绍,该报告的定量分析是基于科睿唯安的WoS(web of science)检索平台中科学引文索引(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和人文与艺术引文索引(A&HCI)三大子库,涉及的学科体系采用WoS数据库的期刊分类体系的250多个学科或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的22个学科。

多个学科论文产出位居全球前列

报告检索显示,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共发表了970篇SCI论文、153篇SSCI论文;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论文产出快速增长,1995年我国的SCI、SSCI和A&HCI论文数量首次超过了1万篇,“十一五”未期我国论文年产出量近14万篇(2010年),“十二五”未期我国论文年产出量近29万篇(2015年)。

2006年,我国的科研论文产出量首次超过英国,排名全球第二;近年来的论文产出増长率明显超过了美国,产出总量与美国的差距正在日益缩小。

与此同时,我国论文的影响力也在持续攀升,并在“十二五”期间超过了全球的平均水平。我国发表的高影响力论文数量进步明显,过去十一年间,我国共发表29037篇高被引论文,仅次于美国居于全球第2位。

统计显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Nature、 Science、cell三大期刊共发表2362篇文章,2018年我国在三大期刊发表论文332篇,占这三种期刊当年全部论文总数(2157篇)的15.49%。

报告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30年间,我国主要的研究方向大部分为基础性自然科学学科;1980年以来,我国在众多学科中快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40年来,我国的材料科学论文产出量位居全球第一;农业科学、化学、计算机科学工程学、环境与生态学、地球科学、数学、物理学等7个学科论文产出位于全球第二;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等2个学科的论文产出位于全球第三。

分年度统计显示,我国内地的学科布局与发展逐步均衡、全面,各个学科的影响力持续増长。近十年的数据显示,我国的学科布局与美、英两国各有侧重;在社会科学学科,虽然我国内地的论文数与美英两国相比相对较少,但呈现出较高的影响力;在农业科学学科超过美国,但不及英国,计算机科学、工程学学科、数学与美、英两国基本持平。

基金有力支撑基础研究取得成果

报告指出,70年来,我国在基础研究成果丰硕,各个年代的最高引用论文广泛分布在心理学、政治科学、多学科科学、生物医学工程、内分泌与代谢等多个学科。

我国积极参与全球研究前沿与全球新兴研究方向的重要主题研究,在全球具有高影响力的新兴研究方向中,我国内地在传统的优势学科贡献的论文占比最高,如化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工程学和数学、环境/生态学、地球科学等,起到了引领的作用,同时在其他领域也在积极参与到全球的热点研究方向中。

报告指出,我国的基金资助机构为科研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SFC)资助的论文,占我国内地总体论文数的比例在近年来亦达到超过60%的水平,中国科学院资助论文的影响力达到全球均值的1.47倍。

数据显示,NSFC资助方向正在变得更为丰富与多样化,除基础性研究学科外,很多与应用密切相关的学科如环境、能源、化工等,正在获得越来越的支持,并产出了优秀的成果。我国的基金资助组织对于全球重要热点研究方向的支持力度也在不断增强,过去三年间,NSFC资助的《研究前沿》报告涉及的核心论文总数,在全球十大基金资助机构中排名第一,“973”计划资助的论文总数排名第七。

“中国力量”闪耀世界舞台

报告显示,中国科学家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光彩,以中国科学院为代表的中国科研院所的科研产出快速增长。

我国首位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屠呦呦研究员发表于1982年的SCI论文的引文网络显示,其影响力广泛分布于全球109个国家和地区以及115个 WoS学科,充分体现了这一重大发现对世界各地不同学科领域的科学家进行青蒿素后继研究时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报告指出,近年来我国高被引科学家人数持续强势增长,2018年中国高被引科学家达到559人次,超过英国仅次于美国,位于全球第二;其中81位科学家连续5年入选高被引科学家榜单。36位来自内地的科研人员入选2-3个学科领域的高被引科学家名单。

此外,我国在传统的优势学科如化学工程学、材料科学、数学、物理学等学科上榜人数较多,在2018年新增的跨学科领域也有228人入选,仅次于美国在该学科的入选人数,列全球第二。

报告同时指出,以中国科学院为代表的中国科研院所的科研产出快速增长,与全球几大科研院所相比,中科院近年来论文产出量位于全球第一,且影响力也保持快速的上升趋势。在2005年,中国科学院的规范化引文影响力首次超过全球基准值,此后在2014年超过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在2018年高被引科学家榜单中,中国科学院共有98人次上榜,数量在我国所有科研机构中名列第一,在全球所有科研机构中名列第四。

高校的科研水平也日益提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发表的论文数从1980年的507篇,增长至2018年的368015篇,其在全国所有论文中的占比也从1980年的44.87%增长到2018年的90.8%。我国高校发表论文的影响力也在逐步提升,2013年规范化引文影响力超过全球的平均水平,2018年达到1.18。

报告显示,目前有260所内地高校拥有至少一个ESI前百分之一学科,53所内地高校的115个学科进入全球排名前千分之一,3所内地高校进入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全球前100名。2018高被引科学家榜单中,我国内地高校370人次上榜,占内地总人次数的77%。

科研领域的国际合作快速发展,到2018年,我国内地与内地以外的193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合作并发表论文,合作论文的总数从1980年的45篇,快速增长到2018年的105860篇。

报告指出,中国科技期刊日益走向国际,2018年《期刊引证报告》SCI和SSCI版本公布的数据中,共有212种中国大陆的期刊入选。我国积极参与全球的开放获取计划,目前,WoS的期刊数据库中有87种开放获取期刊来自我国大陆。

与此同时,中国的审稿量也在快速增长,表明中国学者们正在越来越多的参与同行评议活动,更加积极主动的融入全球学术共同体。报告显示,2015年我国的审稿记录总数已经超过英国,并逐步缩小与美国的差距。中国内地在化学、计算机科学、工程学、材料科学等优势学科中的审稿记录占比较高。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