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9月16日 外媒记者走进国家知识产权局 感受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严格与开放
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日迎来了一批客人,他们是来自俄罗斯、英国、荷兰、日本、韩国等国媒体的驻华记者。受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和国家知识产权局的共同邀请,他们走进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北京中心,近距离感受中国严格保护知识产权的坚定立场和鲜明态度。
“中国为什么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来自今日俄罗斯国际通讯社的记者斯坦钦科·莉季娅用中文提问。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不仅是扩大对外开放,营造一流营商环境的需要,更是中国自身发展的需要。”国家知识产权局副局长甘绍宁回答,“创新驱动发展,若没有知识产权的保护就没有创新的保障,就无法带动经济社会的发展。”
在与记者的交流中,甘绍宁说,中国正加快修订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大幅提高侵权违法成本;完善快速授权、快速确权、快速维权的机制;推进知识产权信用体系建设,对严重失信行为实施惩戒……中国政府正通过一系列举措让知识产权保护更加严格。
注重高质量发展
中国现代专利制度萌芽于100多年前的清朝末年,已知的最早记载出现在1859年洪仁所著的《资政新篇》:“倘若能造如外邦火轮车,一日夜行七八千里者,准其自专其利,限满准他人仿做。”
这段资料来自北京中心的专利历史展,吸引了许多外媒记者的目光。
位于北京南四环的专利审查协作北京中心成立于2001年,是国家知识产权局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的专利审查协作中心。彼时,中国刚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并开始履行知识产权协定,中国知识产权事业快速发展,专利申请量迅速增加,全社会对专利审查和服务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现任北京中心主任郭雯介绍,18年来,中心工作人员由128人增加到2800余人;发明实审结案总量由200余件增加到200万件,审查业务从一种扩展到十种,并实现技术领域全覆盖。
“北京中心是为支撑中国创新而生,它的发展脉络也是中国专利事业蓬勃发展的缩影。”郭雯说。
“今年上半年在中国的发明专利申请数量首次减少,这一现象的背后有什么原因呢?”日本经济新闻社记者原田逸策提问。
知识产权局战略规划司司长葛树认为,申请量的下降并不代表中国的创新能力减弱,恰恰体现的是中国注重专利申请质量。
中国的专利申请数据近十年来几乎全部呈现递增的态势,中国国内专利、商标、工业品外观设计等各类知识产权的申请量都位列全球第一。但2019年上半年,中国发明专利申请量却同比下降9.4%至64.9万件。
“这的确是多年来首次下降。”葛树说,导致数量下降的原因一方面是国家采取一系列措施优化申请结构,规范代理行业的秩序,遏制低质量的专利申请;另一方面,也是申请人主体的质量意识在提高,更加注重提出高质量的专利申请。
虽然国内申请下降,但是外国申请的数量依然保持增势。今年前7个月,国外申请人在中国提交的发明专利申请达到9.2万件,同比增长8.3%。2013年至2018年国外申请人在华申请发明专利累计超过79.8万件,年均增长3.9%。
高质量的发展得益于人才队伍的建设。在参观现场,北京中心向外媒记者通过展板、视频以及观摩的形式,着重介绍了专利审查员的工作,称他们是综合了技术、法律、外语等多种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讲解员还特别强调国家知识产权局对审查员学历的重视。在北京中心,84%的审查员具有硕士以上学历,300余人具有博士学历。
培育知识产权文化
在参观现场,许多记者用手机扫描一组专利金奖图片下方的二维码。这是中心推出的“IP创新赢”微信公号,专利审查员通过通俗、简单的网络语言向公众介绍获得中国专利金奖的发明创造。
一位外媒记者通过扫描获取了一篇介绍获得外观专利金奖的新型洗碗机的文章,不仅介绍了方便简易的设计,还称它是实现轻松家务劳动、增进夫妻和睦的“倍增器”。
国家知识产权局不仅负责实施知识产权审查,也承担传播知识,向社会各界普及知识产权作用与意义的职责。
近年来,中国一直加大知识产权文化的培育,特别是加强对青少年知识产权意识培育。《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和《深入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等陆续颁布的政策文件中,都提出了对中小学生进行知识产权普及教育的要求。
截至2018年底,全国累计评定出165所中小学知识产权试点学校、25所中小学知识产权示范学校,凸显“教育一个学生,影响一个家庭,带动整个社会”的成效。
2018年,美国知识产权认知中心发布题为《知识产权教育国际现状:七个领导型国家》报告中,将中国等七个国家一同列为知识产权教育工作先进国家。
这次参观是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邀请外媒记者走进政府机构系列活动中的一站。现场,路透社、美国CNBC电视台、韩国东亚日报等媒体记者还就企业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法律保护以及外国专利申请等方面内容,与国家知识产权局的领导进行了交流。(转自:新华社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