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智能化培育流水线生产 工厂里“长”出“科技菇”
《河南日报》,7月7日;第04版,要闻
智能化培育流水线生产
工厂里“长”出“科技菇”
□本报记者 曾鸣
宽敞整洁的厂房、轰鸣运转的机器、专业细致的操作……7月5日,在郑州久鑫食用菌种植有限公司,如果不是看到一根根菌棒上悄悄探出的平菇“脑袋”,很多人可能会误以为这是一个标准化的工业生产基地。
在田间地头或温室大棚种蘑菇很常见,但像在工厂里生产零部件一样“生产”蘑菇,倒是让记者大开眼界。刚到出菇车间,一阵菌类特有的浓郁香气便扑面而来。“像这样一个菌棒,差不多能出400克平菇。”该公司负责人孙伟增笑着说,如今工厂里生产的平菇供不应求,被大型商超预订一空,源源不断地端上市民的餐桌。
“蘑菇工厂”是如何生产蘑菇的?说起这个,孙伟增来了兴致,滔滔不绝地向记者介绍起工厂的现代化生产流程:将玉米芯等原料预湿后搅拌,经菌袋生产流水线完成原料袋的制作,通过高温灭菌消除杂菌等有害影响,然后在无菌车间完成菌种的种植,经过4周左右的培养,把菌袋放入智能化出菇车间,将温度、湿度、通风等调至平菇最适合的生长环境,一周左右就可以采菇了……
在出菇车间门口,记者看到一个牌子,上面清晰标记着车间的菌棒数量等细节。不同于大棚种植,在工厂里“种”蘑菇,对机器设备和技术手段的要求更高。“作为我省首家平菇工厂化生产企业,我们拥有5000平方米的智能化食用菌培育车间和1.3万平方米的智能化温室出菇车间,接种和智能化控温控湿等设备都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再加上省农科院专家提供的技术指导,我们的平菇鲜菇实现了一年四季恒温生产。”孙伟增说,在省农科院的重点扶持下,“蘑菇工厂”可年产优质平菇1000多吨。
专家和企业“牵手”,“智本”与“资本”联姻,小蘑菇在当地“长”成了大产业。“‘蘑菇工厂’的建立,就是用工业的理念去发展农业。食用菌生产工厂化颠覆了传统的塑料大棚生产模式,通过这种标准化、精细化的技术手段,有效解决了蘑菇种植受季节因素的影响,保证全年每天都有蘑菇产出。同时,比起传统大棚种植,工厂化、立体化的循环种植模式还可节约大量土地资源。”平菇工厂化的良好发展前景,让前来调研的省农业农村厅经作处处长胡旭云大加赞赏。在她看来,平菇工厂化生产技术,紧密对接市场需求,既适合当下我省的产业发展实际,又能引领产业朝现代化方向发展。
我省是全国食用菌产值第一大省。近年来,河南省“四优四化”科技支撑行动计划食用菌专项立足产业现状,推动生产方式转型升级,向标准化、工业化迈进。“下一步,我们要继续发挥科研单位技术创新优势,以前沿技术引领带动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推广更多可复制、易操作、引领性强的技术模式。”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郑州试验站站长、省农科院食用菌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康源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