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化主导 麦价将围绕托市价波动
受生长收获期间气候条件较好等因素影响,2019年主产区大部分冬小麦单位面积产量及品质较上一年显著提高,预计夏收小麦总产量将出现恢复性增长,呈现产量品质双提升。新麦优质粮源供给充足,市场化购销政策信号强烈,预计今年小麦购销市场将呈现市场为主、托市为辅,两者并行参与收购的局面。
冬小麦产量品质双提升
播种面积下降,产量品质双提升。据估计,2019年全国冬小麦播种面积约3.34亿亩,较去年减少约458万亩,减幅1.35%。尽管小麦播种面积出现下降,但夏收小麦单产出现显著提升,推动总产量较去年有所提高。调研中发现,华北主产区小麦的亩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均较常年明显增加。其中,河北省小麦平均亩穗数41.61万个,比上年增加0.41万个;平均穗粒数31.6粒,比上年增加0.2粒;千粒重为37.6克,比上年增加0.26克。据此估测,河北省小麦单产增加完全可以抵消播种面积下降带来的产量损失,总产量将较去年略有增加。较好的新麦质量推动新麦收购进度较去年明显加快,截至6月20日,全国已收获冬小麦3亿亩,主产区小麦累计收购1579.9万吨,同比增加347.5万吨。
今年小麦能够实现数量质量双提升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气象条件较为有利。冬小麦在整个生长期间气候条件相对正常,主产区没有发生大面积、全局性的自然灾害,一、二类苗所占比例一直保持较高水平,要明显好于常年同期。二是科技支撑作用凸显。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主产区各地适应当地水土条件的小麦品种的增产潜力被发挥了出来。在山东、河南等省多地调查发现,若农户灌溉及时跟上,今年“浇过水”的小麦田每亩产量均可保证在1000斤以上,一些高产小麦品种,如山农30、烟农1212,亩产可达到1600斤以上。三是农业防灾减灾效果明显。4月中旬至5月上旬,主产区大部分麦区因降水偏多,与小麦抽穗扬花期吻合,赤霉病在江淮、黄淮南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山东西部等麦区大流行风险较高。当地农业部门高度重视,积极投入重大病虫害统防统治资金加强防控,主产区局部未发现大规模赤霉病、条锈病、纹枯病等病虫害现象,为小麦丰收奠定了好的基础。
市场化收购仍是主要政策导向
2019年产小麦最低收购价格继续下降0.03元/斤,为1.12元/斤(国标三等),等级差价保持0.02元/斤,这已是小麦托市底价连续两年下调。最低收购价格是政府的托底收购价格,在市场价格高于最低收购价格时,托底收购不会启动。该政策的主要作用,一方面是“兜底”保障农民种粮的最低收益,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另一方面是引导市场主体对价格形成合理的心理预期,鼓励种粮农户、贸易商、粮食加工企业等市场主体,通过寻找适销对路的交易渠道,建立产需有效衔接的贸易关系,而非通过向国家卖粮,提升小麦产业的经济效益。小麦最低收购价格水平的连续下调,改变了托市价格只升不降的市场预期,有利于市场化主体发挥购销主导作用,有利于引导农民自发调整种植结构,也有利于小麦“去库存”。
市场收购为主、托市收购为辅
主产区新小麦已经陆续上市,市场供应量持续增加,收购价格多在托市价格附近。在新麦产量和品质双提升、市场供需保持宽松格局等影响下,尽管市场化主体收购仍将成为主流,但如果在较大范围市场平均价格出现低于最低收购价格的情况,各地政策托市收购预案必然陆续启动。政策性收购目的在于保护种粮农民的基本收益,避免出现“谷贱伤农”“丰产不增收”的情况。截至6月中旬,安徽、江苏两省已启动小麦最低收购价预案。但我们也应看到,市场经济条件下,品质数量上去了,谷贱未必会伤农。调研中我们发现,很多农户对于小麦销售是乐观的。大家普遍反映,由于今年小麦品质好、数量多,售粮时因品质未达标遭遇拒收可能性小。这样,尽管平均价格较往年低,但成交数量大,从量销售实现薄利多销,售粮增加的收入未见得会比往年少。预计今夏小麦销售价格将围绕在托市价格附近波动,市场收购为主、托市收购为辅将成为新麦购销市场的主要特征。(来源:中国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