炼油工程专家陈俊武:在科技创新道路上至诚报国

炼油工程专家陈俊武:在科技创新道路上至诚报国

“要不忘初心,为行业作贡献,也要为国家科技进步作贡献!”陈俊武院士经常这样说。

陈俊武祖籍福建长乐,1927年3月生于北京。17岁那年,陈俊武考取了北京大学化工系。

1946年,正读大二的陈俊武到抚顺参观,第一次见到了日本人留下的人造石油厂。当时中国石油资源匮乏、石油工业落后、处处受制于人的窘况对他产生了巨大冲击,心中自此埋下了石油报国的种子。大学毕业后,陈俊武本可以留在条件较好的沈阳工作,可他却说服了家人,费尽周折只身来到当初参观过、条件较差的抚顺人造石油厂,选择了最艰苦的岗位。

1962年10月,陈俊武受石油部委派在古巴洛佩兹炼油厂考察学习原油炼制技术。突然之间,震惊世界的古巴导弹危机爆发,美苏双方在核弹按钮旁徘徊,陈俊武所在的城市无限接近毁灭的边缘,顿时人心惶惶。然而,使命在肩,容不得陈俊武半点退缩。他和考察组成员在惊心动魄的危机之下,继续没日没夜地搜集技术资料,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1963年2月结束考察回国时,陈俊武的行李中没有一件“洋货”,鼓鼓囊囊全是他精心整理的资料,以及密密麻麻记满了文字、数据和图形的笔记本。

1969年年底,根据国家需要和组织安排,陈俊武随石油部抚顺设计院搬迁到河南省洛阳市宜阳县张坞乡竹园沟,从此立足河南,积极投身洛阳炼油厂、洛阳炼油实验厂、洛阳炼油设计院的建设,以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推动着我国炼油工业技术不断进步。

自20世纪60年代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陈俊武自主创新,打破国外技术封锁,作为装置设计师完成了国内首套流化催化裂化装置的自主开发与设计,为我国流化催化裂化技术从无到有奠定了基础。他持续创新,作为组织者,主持完成了快速床、湍流床、掺炼渣油的催化裂化等一系列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和新产品开发,指导设计了国内首套快速床催化裂化、首套全提升管催化裂化、首套同轴式催化裂化、首套渣油催化裂化装置,均实现了一次投产成功,为我国催化裂化技术从弱到强作出了许多开创性贡献。

20世纪90年代初,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的陈俊武,未雨绸缪,为了国家能源安全,开始重点研究石油替代问题。2010年8月,陈俊武指导完成的世界首套、全球规模最大的180万吨级甲醇制烯烃工业示范装置在内蒙古包头建成投产,形成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为我国煤炭资源深度转化利用开辟了全新的技术路线。

21世纪初,进入耄耋之年的陈俊武,开始对一个并非自己研究领域的课题产生兴趣:全球气候变化和碳排放问题。“出于科学家的责任,我愿意去学习过去不熟悉的知识,争取提出一些对国家、对大局有益的论据和建议。”陈俊武广泛搜集国内外相关数据,下载资料摞起来超过了自己的身高。如果查阅到一个能回答他疑问的资料,80多岁的陈俊武院士会像小孩儿那样兴奋和激动。他历时3年写就24万字的专著《中国中长期碳减排战略目标研究》,为国家碳排放政策的制定、能源结构的调整、能源使用效率的提升、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提出了积极的科学建议。

正是这种使命感和责任感,引领着陈俊武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业界传奇——32岁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64岁被评为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65岁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71岁获评河南省科技功臣、87岁斩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正是在陈俊武那股韧劲、那股拼劲的影响带动下,中石化洛阳工程有限公司从抚顺起步、在竹园沟积淀、在李屯基地壮大、在七里河跨越,到今天以专利商和承包商进军国际市场,成功实施的哈萨克斯坦阿特劳炼厂芳烃和石油深加工等项目成为“一带一路”上一颗颗璀璨的明珠。

“热爱我们的祖国,是中华儿女的共同美德。”这便是92岁老院士念念不忘的初心。不管是投身人造石油、催化裂化事业,还是研究石油替代、碳减排战略,陈俊武始终将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这种家国情怀是他最初的信念,也是他一直的坚守。

“我们国家现在处在一个最好的时代。”陈俊武说,“希望更多的年轻同志踩在我的肩膀上,成长得更快、更高,在科技创新这条道路上奋勇前进,成就大我、至诚报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