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绘制口腔头颈黏膜恶性黑色素瘤基因组图谱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医院张志愿院士领导的团队开展了迄今最大规模的口腔-头颈黏膜恶性黑色素瘤研究,绘制了相关基因组特征图谱,从而为该疾病的治疗提供循证医学依据。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分别发表于国际权威杂志《临床肿瘤研究》和《治疗诊断学》。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专家Alexander N. Shoushtari教授对实验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称赞该研究为黏膜恶性黑色素瘤(MM)的临床转化及临床试验开展提供了“蓝图”。
全球癌症统计报告显示,2018年全球恶性黑色素瘤预计新增发病人数约104万例,死亡人数预计超过6.5万例。尽管恶性黑色素瘤在我国是少见肿瘤,但其病死率高,发病率也在逐年增加。值得注意的是,我国恶性黑色素瘤明显区别于欧美白种人发生的恶性黑色素瘤,常见于口腔、口鼻咽部的黏膜恶性黑色素瘤(MM)在中国人群中占全部恶黑的20-30%,远高于欧美人群中1-5%的比例。由于缺乏大规模循证医学证据,目前临床上还没有系统的治疗建议和用药规范。
研究人员发现,与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相比,MM的遗传学特征存在显著差异,比如大规模的遗传学事件基因拷贝数变异和染色体结构变异,尤其是在5号和12号染色体间频发的染色体结构变异, 对于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可能起到驱动性作用。
为了更快地把研究结果应用于患者临床治疗,依托课题组建立的全球最大的口腔-头颈肿瘤病人组织来源的细胞及小鼠移植瘤(PDC/PDX)模型药物筛选平台,研究人员首次利用遗传信息学注解的黏膜恶性黑色素瘤PDX模型队列开展了“一个模型利用一个老鼠开展一个药效实验” 模式的“1×1×1”临床替代性试验,进一步证实了在分子分型的MM患者中开展Palbociclib “生物标志物驱动”临床试验的可行性。
“依托国家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我们已经开始了针对分子分型的MM患者进行Palbociclib药效评估的相关临床试验设计和申请工作。”张志愿表示,可将该研究成果转化为临床指南,为口腔-头颈黏膜恶黑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据悉,张志愿的博士研究生周榕、石超吉、韩永、陶文杰和口腔病理科主任李江教授为相关研究成果的共同第一作者、孙树洋研究员为共同通信作者。
记者了解到,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志愿担任主任的国家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始终以开展高水平临床研究为主要导向,开展多学科融合的口腔重大疾病和疑难病种的临床循证研究,目前已经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开展了10多项全国多中心、大样本、高质量的口腔重大疾病临床研究,并获得包括口腔-头颈黏膜恶性黑色素瘤,口腔头颈鳞癌,牙周病,颞下颌关节疾病等一系列原创性研究成果。该中心将依托九院的医教研防整体实力和优势,以全面提升口腔重大疾病和疑难病种的临床诊治水平为导向,协助国家相关部门制定基于临床研究证据的“中国版”疾病防控方案和临床指南。
相关论文信息:DOI: 10.1158/1078-0432.CCR-18-3442;DOI:10.7150/thno.30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