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科院启动“藏粮于技”系列科研计划 聚焦国家重大需求进行重点攻关

2017年5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向我院发来贺信,作出“三个面向”重要指示。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贺信指示,更好发挥国家队引领带动作用,中国农科院建立了重大科技任务联合攻关机制,将聚焦最紧迫最重大的国家需求,通过创新工程经费稳定支持和组织优势科研力量持续攻关,加快破解技术难题,引领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去年底,为应对非洲猪瘟疫情突发重大问题,已紧急启动非洲猪瘟防控科研攻关任务。近日,又梳理凝练出“藏粮于技”、农业绿色发展、牛奶优质化、畜禽良种化4大攻关任务。我们组织相关研究所编制《“藏粮于技”科研计划》《农业绿色发展科研计划》《牛奶优质化科研计划》《畜禽良种化科研计划》,将粮食安全、食物安全、食品安全统一纳入研究框架,将产前、产中和产后一体化设计,明确了急需攻克的关键技术、研发目标任务、创新时间表和技术路线图,组建了总体组、领导小组和人才团队,将集中全院力量开展持续攻关,力争早日取得重大突破。

下一步,中国农科院将继续梳理凝练,将食物营养健康、机械设施装备、智慧农业、农业农村发展战略、新兴技术研发等重点任务纳入,初步形成以10大科研任务为代表的科技任务组织实施体系,引导全院科研更加聚焦、更加高效。

一、中国农业科学院“藏粮于技”科研计划

(2019-2030年)

战略需求:我国是人口大国,粮食安全始终关乎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导致耕地减少,全球气候变化为粮食生产带来巨大挑战和不稳定因素。同时,人口稳定增长以及居民消费水平提高、粮食在畜牧业和工业领域用途的拓展,粮食需求将长期呈现刚性增长趋势。

科学问题:四大作物单产水平进入徘徊期,近10年来,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四大粮食作物遗传增益不足于0.8% 。资源趋紧限制粮食生产提升,水资源匮乏、人增地减矛盾突出、农民种粮积极性降低、耕地质量下降、突发性自然灾害问题突出。科技创新与集成不足,新品种、新技术支撑不足,系统集成性不够。深入实施四大作物“藏粮于技”科技行动,持续推动作物科技和品种创新,依靠不断提高单产实现总量稳步增长,是保障国家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重要途径。

任务目标:重点开展育种技术提升、重大自主品种培育、高效精准栽培、绿色丰产关键技术集成四大科技行动,到2025年,实现四大作物平均单产比2018年提高10%,试验单产目标达到2018年平均单产的2.5倍;到2030年,实现四大作物平均单产比2018年提高20%,试验单产目标达到2018年平均单产的3倍。支撑保障我国水稻、小麦口粮绝对安全,玉米基本自给,大豆自给率逐步提升,其中食用大豆完全自给。

牵头单位:作物科学研究所

协同单位:中国水稻研究所、生物技术研究所、植物保护研究所、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二、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绿色发展科研计划

(2019-2030年)

战略需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是一场深刻革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国家密集出台有关绿色发展的政策文件,把绿色发展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科学问题:化肥、农药、抗生素投入过量,水土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秸秆、畜禽粪污、农膜循环利用率低等,已经成为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助力农业绿色发展,需要多学科交叉和全产业链系统提供科技支撑,强化绿色瓶颈技术与产品突破,多学科、多界面开展协同攻关与综合创新。

总体思路:聚焦产前、产中、产后关键环节,以提升耕地质量为基础,以提高水、肥、药利用效率为核心,以秸秆、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和农膜残留防控为重点,开展农业绿色发展核心关键技术、前沿技术、配套技术、共性技术和战略性技术创新和持续协同攻关,构建支撑农业绿色发展的技术体系,着力解决制约中国农业绿色发展“节本增效、质量安全、绿色环保”的重大科技瓶颈问题,催生引领性、革命性、颠覆性重大成果,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任务目标:与2018年相比,2025年项目区耕地质量等级提高0.5级别;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7,水分利用效率提高0.1-0.2kg/m3;氮肥利用率由33%提高到45%,化学氮肥减施25%,氮磷流失降低30%以上,作物增产3%;化学农药使用量持续零增长,绿色防控覆盖率提高到50%;畜禽用抗生素总减量50-55%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5%以上;地膜回收率达到85%以上。

与2018年相比,2030年项目区耕地质量等级再提高0.5级别;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60,水分利用效率提高0.2-0.3kg/m3;氮肥利用率由33%提高到53%,化学氮肥减施30%,农田氮磷流失降低40%以上,作物增产5%;化学农药使用量负增长,绿色防控覆盖率提高到60%;畜禽用抗生素减量60-65%;实现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7%以上,秸秆资源化利用水平达到国际领先;地膜回收率超过95%,回收再利用率超过65%;秸秆、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高附加值利用率达到10%以上。

牵头单位:环发所、资源区划所

参加单位:植物保护研究所、饲料研究所、农田灌溉所

三、中国农业科学院非洲猪瘟防控科研计划

(2018-2022年)

战略需求:我国是全球猪肉消费和生猪养殖第一大国,生猪年出栏量约7亿头,生猪养殖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18%,猪肉消费占到总肉类消费的62%。非洲猪瘟的传入给我国生猪产业造成极其严重的威胁。非洲猪瘟持续发生,将对我国的生猪养殖业造成毁灭性打击,严重影响我国食品与营养保障安全、打赢农村脱贫攻坚战,以及经济和社会稳定发展的大好局面。

科学问题:当前,我国非洲猪瘟疫情的来源以及在我国的流行情况仍不清楚,仅能依靠扑杀、消毒等综合性措施来进行防控,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主要是我国当前缺乏适合国家生产实际,成熟、配套的综合防控技术体系,以及诊断技术标准规范和有效可靠的疫苗,这些给非洲猪瘟防控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因此,迫切需要联合现有的科研力量,强化联合攻关,研发高通量、快速检测技术产品,研发高效消毒与灭虫技术产品,尽快突破非洲猪瘟疫苗研究瓶颈,创制安全有效防治疫苗,为我国非洲猪瘟疫情长期防控发挥关键科技支撑作用。

目标任务:聚焦当前非洲猪瘟疫情有效防控技术需求,从尽早确诊疫情传播源、有效切断疫情传播链、构筑疫情防护墙等三个方面开展科技攻关,研发高通量、快速检测技术产品,研发高效消毒与灭虫技术产品,创制非洲猪瘟防控疫苗,为非洲猪瘟疫情在我国有效控制和净化提供科技支撑。

参加单位:哈兽研、兰兽医所、上海兽医所、兰牧药所、北京牧医所、饲料所

四、中国农业科学院牛奶优质化科研计划

(2019—2025年)

战略需求:奶业是健康中国、强壮民族不可或缺的产业,是食品安全的代表性产业,是农业现代化的标志性产业和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战略性产业。制约我国奶业发展的重大产业问题是奶业高质量发展模式尚未建立,以“优质、健康”为标志的核心竞争力偏低,优质奶产品有效供给严重不足,导致进口冲击之势严重。

科学问题:以“优质、健康”为标志的牛奶品质,是奶业核心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长期以来,我国奶业发展重数量、轻质量,牛奶品质普遍偏低,究其根源,主要是基础研究薄弱,科技储备不足,在重大标准、核心专利、重要技术等关键控制点上长期处于跟跑或模仿状态,导致在全球奶业贸易中处于劣势,没有话语权。乳脂肪和乳蛋白是构成牛奶营养品质的主要物质基础,既涉及牛奶质量安全与消费者的健康,又决定了奶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还是生乳收购计价的基础。发展种养加一体化模式,开展牛奶优质化科研计划,阐明牛奶乳脂肪乳蛋白形成机理,建立奶类品质评价技术及标准,是抢占国际奶业研究前沿、提升我国奶业核心竞争力和实现奶业振兴的突破口。

研究目标:实现优质饲草料品种资源的培育与生产;建立奶牛高效营养与瘤胃微生物发酵调控模式,提升生乳中乳脂肪和乳蛋白含量,降低养殖成本;创建绿色低碳加工工艺,最大限度地保留奶产品中营养成分,研发奶产品的品质评价方法和标准;阐明牛奶活性功能成分对婴幼儿健康效应。2021年示范企业生乳出粉率(生乳:乳粉)达到8.0:1,苜蓿国产化率达到30%,养殖成本降低5%,婴幼儿配方奶粉市场占有率达到45%。2025年示范企业生乳出粉率(生乳:乳粉)达到7.5:1,苜蓿国产化率达到50%,养殖成本降低10%,婴幼儿配方奶粉市场占有率达到50%,形成1套优质奶业发展的整体技术方案。

牵头单位: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

参加单位:草原研究所、生物技术研究所、飞鹤乳业、君乐宝乳业

五、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禽良种化科研计划

(2019-2029年)

战略需求:我国是畜产品生产和消费大国,畜禽良种是畜牧业发展的基础和关键。当前,我国畜禽种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但对标国际水平仍有较大差距,总体种业大而不强,有效的育种组织与技术体系缺乏,联合育种机制不健全,育种科研经费长期支持力度与强度难以保障,准确快速的育种技术尚未全面应用,自主培育品种市场竞争力有待加强,急需提高畜禽良种国产化程度。实施畜禽良种化科研计划,强化种业源头创新,培育重大新品种,做强做大畜禽种业,对全面提升我国畜禽种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加快建设种业强国有重大意义。

科学问题:当前,畜禽种业进入了以创新追赶、自主选育为重点的新时期,但多年来形成的自主培育品种市场竞争力低、对国外种源依赖的状况仍较为严峻,迫切需要开展畜禽种业自主创新和良种联合攻关,提升畜禽核心种群的数量和质量,做强做大畜禽种业,加快建设种业强国。

目标任务:在核心关键技术方面,突破性能测定不规范、遗传评估准确性低的技术瓶颈,建立自动化、高通量表型精准测定和基因组选择智能化育种体系,打造高效的育种大数据平台,加速育种进展。在牛、羊新品种培育方面,重点完善遗传改良中心建设,打破我国肉牛、肉羊主导品种供种依赖进口的局面;新培育肉用西门塔尔牛市场占有率突破60%,推动大动物品种国产化进程。在家禽新品种培育方面,白羽肉鸡品种实现零突破,蛋鸡在保持生产性能与引进品种同等的基础上,提高商品代生产的附加值,肉鸭新品种市场占有率达到60%以上。

牵头单位: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

参加单位: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