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杀手”威胁中国玉米主产区
中国农业正面临“虫口夺粮”的挑战——一种名为草地贪夜蛾的迁飞害虫入侵国内后,正在南方多省份蔓延,并逐渐北上威胁玉米主产区。
根据全国农技中心发布的植物病虫学报,继云南、广西、贵州、广东、湖南见虫之后,2019年4月下旬至五月,草地贪夜蛾在海南、福建、浙江、湖北、四川、江西、重庆、河南相继查见幼虫为害,虫情扩散蔓延明显加快。目前,草地贪夜蛾已侵入中国南方13省份,初步统计发生面积108万亩。
草地贪夜蛾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对全球发出预警的重要农业害虫。此虫原产于美洲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其广为人知的名字是“秋粘虫”。由于在北美,秋粘虫主要在夏末秋初为害,且幼虫常成群结队、行军般地转移取食,故名行军虫。草地贪夜蛾孵化的幼虫喜食玉米、甘蔗、高粱、马铃薯、水稻等80多种植物,受害后一般减产20至30%,严重时可造成绝收。
草地贪夜蛾首次出现在尼日利亚和加纳,由于几乎没有天敌,两年内入侵非洲44个国家,造成非洲各地玉米年减产830万到2060万吨。2018年5月,草地贪夜蛾入侵印度,3个月蔓延至全印度。2018年8月,联合国粮农组织向全球发出预警。
“草地贪夜蛾迁飞能力非常强,其成虫一晚可迁徙长达100公里,一世代可迁徙近500公里,这也是造成危害性的一个重要特质。”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院江幸福告诉界面新闻,中国的玉米主产区都属于草地贪夜蛾可以迁飞到的范围内,所以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中国的玉米主产区主要包括北方春播玉米区、黄淮海平原夏播玉米区与西南山地玉米区。其中北方春播玉米区以东北三省、内蒙古和宁夏为主,种植面积约占全国36%左右;黄淮海平原夏播玉米区以山东和河南为主,种植面积约占全国32%;西南山地玉米区以四川、云南和贵州为主,面积约占全国的22%。
草地贪夜蛾自2019年1月13日进入中国云南省以来,正逐渐北上靠近中国玉米主产区。全国农技中心2019年5月14日发布的植物病虫学报显示,河南信阳查见幼虫零星为害苗期玉米。大河报2019年5月16日报道称,据河南农业农村厅植物保护检疫站消息,目前河南省仅信阳在春玉米地块发现一只草地贪夜蛾,暂未发现该虫规模性入侵河南的情况。
河南省植物检疫站相关人士于5月17日告诉界面新闻,目前河南各地正展开搜寻,由于这种虫和其他虫子很相似,不好确定,尚未有具体的数据。此外,河南农业厅已向各地植保站发布《关于加强草地贪夜蛾监测防控的紧急通知》,要求各地植保站开展草地贪夜蛾普查,密切加强监测防控。
值得提及的是,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昆虫信息生态课题组曾于2019年5月2日在bioRxiv服务器发布《基于轨迹分析方法对我国东部地区入侵性害虫草地贪夜蛾迁飞路径的预测》。根据预测,草地贪夜蛾将通过东、西两条路径进入我国北方玉米主产区。其西线路径为从缅甸进入云南,经贵州进入四川、重庆、河南,甚至到达陕西、山西;东线路径,从越南、老挝、泰国进入两广,依靠强劲的西南风,直达长江流域、淮河流域,进入我国玉米主产区华北平原,甚至东北平原。
江幸福介绍,以草地贪夜蛾在其他国家的对玉米造成的产量损失经验来看,在美国它通常能够造成20%的玉米产量损失,而在一些经济比较落后的一些国家,造成经济损失将更大,大概会到30%到70%左右,其中区别取决于防控技术的高低。
“迁飞害虫的爆发特点就是一旦监测不到位,那么害虫可能会在一夜之内把植物叶片吃光。”江幸福告诉界面新闻,“这是有历史教训的,2012年中国本土的东方黏虫就造成了严重的损失。”资料显示,2012年,中国玉米主产区曾爆发虫灾,导致北方局部地区玉米出现绝收,粘虫发生面积近5000万亩,严重发生面积650万亩。
“目前中国已经积累了关于本土东方黏虫的预警技术和防控经验,如果秋黏虫进入中国玉米主产区,对玉米产量的损失影响要比现在大,但如果防控工作做到位,也可以把损失降到最低。”江幸福表示。
为做好草地贪夜蛾防控,农业农村部已于2019年3月制定并发布了《2019年草地贪夜蛾防控技术方案》。方案指示,南方玉米区做好害虫种群动态监测和控制,减少向长江中下游及以北地区迁入的虫源基数,黄淮海和东北主产区加强监测,做好应急防控准备;云南、广西等周年繁殖区加强成虫诱杀、卵和幼虫防控,黄淮海夏玉米区及东北春玉米区加强迁飞成虫监测和防治。(来源:界面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