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构建现代化粮食产业体系 深入实施“五优联动”
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在延长农业产业链,保障供给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四个方面有所作为,确保农业发展质量,实现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当前,我国自南向北正在加紧春耕春管生产,再过一个多月,新一季的夏粮也将迎来收获。如何让粮食在丰产的基础上,实现更高的经济效益呢?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提出五优联动:优粮优产、优粮优购、优粮优储、优粮优加和优粮优销,各个农业大省也开始了一系列探索,通过打造完善的产后服务体系,延伸产业链,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
河南省是我国的产粮大省,也是小麦生产第一大省。据统计,河南省面粉以及各类主要面制品总量均占全国三分之一以上,但许多相关产品的大企业并不在河南。
河南省豫粮粮食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培贤介绍,初级加工产能过剩,优质精深加工能力不足,一直是河南省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的“短板”。
张培贤:以前河南省的小麦品种多而繁杂,小麦的规模化种植程度不高,都是碎片化种植,这样不利于优质小麦的推广。
为推进粮食产业化发展,河南省在2017年出台了推进“四优”产业发展的工作方案,即以“四优四化”(即优质小麦、优质花生、优质草畜、优质林果,布局区域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发展产业化)为主线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强省。
随后,河南省粮食部门开展了“中国好粮油”行动计划,通过政策引导、政府推动和一系列产业扶持政策的落实,促进粮食产业增值。作为“中国好粮油”行动计划示范县,南阳社旗县目前已发展15家骨干企业。
社旗县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局长张小沛:从资金和技术上,给农民做好服务,搞好科技培训,扩大优质麦的种植面积,提升优质麦的种植水平,增加农民收入。通过骨干企业的打造、发展,带动农民就业务工,形成产业链条,发展长效机制,增加农民收入。
与此同时,河南省加快资源整合,培育三产融合发展模式,打造河南粮食产业领头羊。
张培贤: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认为分两方面,一方面是农业种植方面的改革,种出好产品。另一方面是加工业的改革,加工出来好粮油产品,才能真正使农民得益,市民也得益。
截至2018年,河南省已确立“中国好粮油”行动计划省级示范企业9个,省级示范县15个。依托“中国好粮油”品牌效应,以豫粮集团为代表的一批企业,逐步形成从种子到餐桌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
张培贤:一个是和大型的农业科研院所合作,把优质品种规模化种植;第二是采取产业化,成片的示范推广,目前我们托管土地达到100万亩,如果按照每亩一千斤来说,100万亩可以产生优质小麦50万吨。
要打造粮食品牌,不仅要保证粮食产量和质量,更要让丰收的粮食“打的好”,“储得好”,才能够通过优质加工,最终实现“卖的好”。截至目前,河南省已安排6.38亿元,支持643个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建设。根据规划,到“十三五”末,河南省将建成1016个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实现104个产粮大县和21个其他县全覆盖。
河南省粮油饲料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副主任尹成华:产后服务体系就是选择一些点,配置一些产后服务的机械设备,很多农户包括粮食经纪人,他们不可能投入这么大的成本去购买这些东西,那么,通过我们的服务体系可以提供这种服务,帮助他们来处理。
近日,全国产粮大市吉林省公主岭市的七家粮食产后服务中心挂牌成立,在公主岭市刘房子镇山前村村民付伟政家的小院里,大约两万斤的玉米正等待粮食产后服务中心的收粮车拉走,付大哥说把粮食卖给产后服务中心最大的好处就是省心。
付大哥:这里比较省事儿,最实惠的是啥呢?什么时候价格好什么时候卖。
公主岭市粮食局仓储调控科科长陈阌介绍,粮食产后服务中心主要是通过整合粮食流通领域现有资源,有效盘活去库存后的闲置仓容存量资产,而建立的专业化经营性粮食产后服务组织。
陈阌:为农民提供代清理、代烘干、代加工、代储存、代销售这“五代”服务。尤其是粮食市场化收购以后,价格不好掌握,待价格达到一定程度时再出售,促进农民增收。
吉林省粮食与物资储备局仓储管理处处长张廷会说,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在吉林全省范围内分两批建设完成。
张廷会:第一期在十个产粮大县建设90个产后服务中心。每个粮食产后服中心年服务能力达到5万吨以上。2019年还要建设第二期,建设50个以上可以为种粮农户提供产后服务的中心,服务能力达到850万吨以上。
针对不少地区粮食产后晒粮难、储粮难和缺加工、缺品牌、缺资金的困局,四川多地构建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完善粮食产后服务功能,做到粮食生产“产加销服”一条龙。四川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产业发展处处长王亚南介绍说,早在2012年,四川省就创新提出并启动了“川粮产后服务工程”分期分批投入省级财政资金购置烘干、清理等设施设备,为种粮农民提供粮食烘干清理、收储加工等产后服务,取得良好效果。
王亚南:四川省分期分批投入省级财政资金为种粮大户、粮食专合社等购置烘干、清理等设施设备,为种粮农民提供粮食烘干清理、收储加工等产后服务。截至目前,已投入资金3.81亿元,组建461个项目点,覆盖105个县,帮助农民烘干清理粮食达400万吨,挽回损失12亿元以上。
仓储环节也是“广积粮、积好粮、好积粮”的重要一环。近年来,四川省将低温绿色储粮工程列为“省长工程”,逐步实现了储粮的高质量、高品质、高效益和低损耗、低污染、低成本,经济和社会效益逐步显现。
四川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仓储管理处副处长侯少杰:四川省自2014年起就在全国率先大规模应用绿色低温储粮技术。五年来,已落实到位省级财政资金15亿元,建设低温库仓容639万吨,实现政策性粮食储备库全覆盖。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实施绿色低温储粮工作,同时注重硬件建设核心技术应用研究,逐步构建低温储粮技术规范、标准体系,逐步构建低温储粮体系,有力促进粮食流通产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我国粮食部门以“优质粮食工程”为载体,大力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现代化粮食产业体系,深入实施“五优联动”,粮食产业创新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局长张务锋:要把质量兴粮理念贯穿全过程,依托粮食加工企业,向前端延伸服务,促进“优粮优产”;发挥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作用,引导收购环节强化质量导向,促进“优粮优购”;发挥示范企业和粮食产后服务作用,引导分等分仓储存和精细化管理,促进“优粮优储”;发挥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作用,引导支持发展粮油精深加工,促进“优粮优加”;发挥粮油品牌建设作用,引导绿色优质粮油产品消费,促进“优粮优销”。 (来源:中国粮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