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广德扎根沃野育良种(图)

阳光倾洒田野,翠绿的禾苗泛着点点金光。安徽省宣城市广德县农科所副所长、高级农艺师吴险峰像往常一样,拿着笔、本、剪刀、天平等工具,来到田间地头,在稻田里采集试验数据。一年中,他有两百多天守在田野里,一天工作十多个小时。

黝黑的脸庞,瘦弱的身材,与同龄人相比,时间在吴险峰身上留下太多印迹。水稻育种不同于在实验室里搞科研,给水稻杂交进行人工授粉必须在野外天气炎热的时候进行,一旦错过季节就要等到来年。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为了加速水稻品种培育,每年秋天,吴险峰像“候鸟”一样背着亲本种子,登上南下的火车,到海南进行稻种培育,直到第二年4月,再带着育成的种子赶回广德播种。

育种基地在海南三亚的一个农场里,工作和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为了观察水稻生长情况,吴险峰在田里一站就是五六个小时。“常常一身臭汗,一身泥水。”吴险峰说,“越是高温越要干,只要能育出好稻种,根本不觉得累。”

多年来,他没有几个节日能和家人一起过。即便春节,他也只能独自一人坚守在天涯海角的试验田里,或忙着栽插,或放水除草,或观察水稻性状,记载相关试验数据。培育一个新稻种要花近十年时间,有时几年辛苦下来,总是失败多,成功少。他利用业余时间努力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老一辈专家和同事们的支持下,吴险峰渡过一个又一个难关,攻克了一系列农业技术难题。

“培育良种,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吴险峰长期参与承担省农科院水稻所主持的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并参与国家星火计划项目。先后参与和主持育成“协优63”“皖稻32”“皖稻86”等十几个水稻新品种,在水稻生产上被广泛应用,为我国水稻生产提质增效作出了突出贡献。今年2月,他被中央文明办评为敬业奉献类“中国好人”。

“只要刻苦钻研,就会出成绩,希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身水稻种植事业。”吴险峰坦言,今后他将更加注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技术人才培养,让水稻种植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