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小麦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

根据全国农技中心预测,预计2019年全国小麦主要病虫害总体将偏重发生,发生面积9亿亩次,其中病害发生4.8亿亩次,虫害发生4.2亿亩次。

赤霉病在长江中下游和黄淮麦区偏重以上流行风险高,麦蚜在华北大部和黄淮北部麦区发生程度重,条锈病在黄淮南部、江汉平原、西南和西北部分麦区中等发生,纹枯病和白粉病在江淮、黄淮高产麦区发生普遍,根腐病、茎基腐病在黄淮、华北南部麦区呈扩散和加重危害态势。

播种秋苗期重点实施好种子药剂处理,防控土传、种传病害及地下害虫等。返青拔节期重点防控纹枯病、条锈病等病虫,兼顾白粉病、蚜虫、麦蜘蛛、茎基腐病等。抽穗扬花期重点防控赤霉病、吸浆虫,兼顾白粉病、条锈病等。灌浆成熟期重点控制麦穗蚜,兼顾锈病、白粉病、黏虫。

赤霉病

在调优种植结构、推广抗性品种的基础上,做好病害的适期预防工作。长江中下游、江淮等常年流行区和黄淮常年发生区,坚持“主动出击、见花打药”不动摇,抓住小麦抽穗扬花这一关键时期,及时喷施对路药剂,减轻病害发生程度,降低毒素污染风险;对高感品种,如果天气预报小麦扬花期有2天以上的连阴雨天气、结露或多雾天气,首次施药时间应适当提早到齐穗期,第一次防治后隔5~7天再喷药1~2次,确保控制效果。

华北、西北等常年偶发区,坚持“立足预防、适时用药”不放松,小麦抽穗扬花期一旦遇连阴雨或连续结露等适宜病害流行天气,立即组织施药预防。

在病菌对多菌灵已产生抗药性的长江中下游、江淮等麦区,停止使用多菌灵,选用氰烯菌酯、戊唑醇、丙硫菌唑等单剂及其复配制剂,以及耐雨水冲刷剂型,并注重轮换用药和混合用药。

提倡使用自走式宽幅喷杆喷雾机械、机动弥雾机以及自主飞行的植保无人机等高效植保机械,选用小孔径喷头喷雾,避免使用担架式喷雾机;同时,添加适宜的功能助剂、沉降剂等,提高施药质量,保证防治效果。

条锈病

加强病情监测,实施分区防治。冬繁区要封锁发病田块,全面落实“带药侦查、打点保面”预防措施,减少菌源外传,减轻晚熟冬麦及春麦区流行风险。

越夏区要铲除自生麦苗,切断循环链条,减少初始菌源;越夏易变区,春季3~4月铲除麦田周围条锈菌转主寄主小檗、遮盖麦秸垛,阻止条锈菌的有性生殖发生、降低病菌毒性变异速率。

春季流行区,落实“发现一点、防治一片”的防治策略,及时控制发病中心;当田间平均病叶率达到0.5%~1%时,组织开展大面积应急防控,并且做到同类区域防治全覆盖。防治药剂可选用三唑酮、烯唑醇、戊唑醇、氟环唑、已唑醇、丙环唑、醚菌酯、吡唑醚菌酯、烯肟·戊唑醇等。

白粉病

当病叶率达到10%时进行喷药防治,抽穗至扬花期可与赤霉病等病虫害防治相结合。病害常用药剂有三唑酮、烯唑醇、腈菌唑、丙环唑、氟环唑、戊唑醇、咪鲜胺、醚菌酯、烯肟菌胺等;严重发生田,应隔7~10天再喷1次。要用足药液量,均匀喷透,提高防治效果。

纹枯病

小麦返青至拔节初期,当病株率达10%左右时,进行喷雾防治;药剂可选用噻呋酰胺、戊唑醇、丙环唑、井冈霉素、多抗霉素、木霉菌、井冈·蜡芽菌等。

茎基腐病根腐病

重发地区实行轮作换茬或改种非寄主作物;采用戊唑醇、咯菌腈、氰烯菌酯等药剂进行种子拌种或包衣;茎基腐病在返青拔节期,选用戊唑醇、丙硫菌唑对准茎基部喷施防治。扬花初期叶面喷施丙环唑、戊唑醇等防治根腐病。

蚜虫

当苗期蚜量达到百株500头时,应进行重点挑治。穗期田间百穗蚜量达800头,益害比(天敌∶蚜虫)低于1∶150时,可选用吡蚜酮、啶虫脒、吡虫啉、抗蚜威、苦参碱、耳霉菌等药剂喷雾防治。有条件的地区,提倡释放蚜茧蜂、瓢虫等进行生物控制。

吸浆虫

重点抓好小麦穗期成虫防治。一般发生区当每10复网次有成虫25头以上,或用两手扒开麦垄,一眼能看到2头以上成虫时,尽早选用辛硫磷、毒死蜱、高效氯氟氰菊酯、氯氟·吡虫啉等农药喷雾防治。重发区间隔3天再施1次药,以确保防治效果。

麦蜘蛛

在返青拔节期,当平均33厘米行长螨量达200头时,可选用阿维菌素、联苯菊酯、马拉·辛硫磷、联苯·三唑磷等药剂喷雾防治,同时可通过深耕、除草、增施肥料、灌水等农业措施进行控制。

穗期病虫一喷多防技术

小麦抽穗至灌浆期是赤霉病、条锈病、白粉病、叶锈病、麦蚜、吸浆虫等多种病虫同时发生危害的关键期,可选用合适的杀菌剂、杀虫剂、生长调节剂、叶面肥科学混用,综合施药,药肥混喷,防病治虫,防早衰防干热风,一喷多效。

一喷多防常用农药种类如下:

杀虫剂:吡虫啉、啶虫脒、吡蚜酮、噻虫嗪、辛硫磷、溴氰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氰戊菊酯、抗蚜威、阿维菌素、苦参碱等。其中,吡虫啉和啶虫脒不宜单一使用。

杀菌剂:三唑酮、烯唑醇、戊唑醇、己唑醇、丙环唑、苯醚甲环唑、咪鲜胺、氟环唑、噻呋酰胺、醚菌酯、吡唑醚菌酯、多菌灵、甲基硫菌灵、氰烯菌酯、丙硫唑·戊唑醇、丙硫菌唑、蜡质芽孢杆菌、井冈霉素等。

叶面肥及植物生长调节剂:磷酸二氢钾、腐殖酸型或氨基酸型叶面肥、芸苔素内酯、氨基寡糖素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