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之星”打造纳米科技产业化“明日之星”
任红轩(左)与蔡永香(右)主持“纳米之星”座谈会 王之康摄
■本报记者 赵广立
自2015年始,旨在发掘纳米领域具有发展潜力的创业企业和技术团队的中国国际“纳米之星”创新创业大赛(以下简称“纳米之星”),今年已经来到了第五届。但召集各地方赛区的负责人坐在一起召开正式的启动会,并请来科学网直播团队留下影像资料,今年还是头一遭。
是什么让大赛启动一下子变得重要起来?
3月20日,在启动会后的座谈会环节,纳米科技产业创新联盟副秘书长、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科技发展与促进处处长任红轩郑重地宣布了一件在他看来最重要的事情:今年开始要为大赛优质项目搭建一个面向产业化的孵化平台,这个平台不仅要有纳米技术检测和加工的硬件、有GMP(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厂房,还要有完整的支撑队伍。
“硬科技要有硬孵化。”任红轩告诉《中国科学报》,这件事情,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主任赵宇亮非常关切,要求“今年必须开始搭建”。
在与任红轩、北京市新材料发展中心副主任蔡永香等人的交谈中,《中国科学报》记者感受到,“纳米之星”不仅仅是一项双创赛事,更是一个孵化纳米科技产业“明日之星”的温床。
发掘最好的纳米双创团队
“纳米之星”由北京纳米科技产业创新联盟创办于2015年。在创办之初,它就被赋予了特别的任务: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服务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升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纳米之星’始终面向纳米科技领域有核心技术、有产业潜力的双创团队或项目,这一出发点是一以贯之的。”任红轩告诉记者,且不说“纳米之星”知名度有多高,单从过去四届大赛的举办情况来看,确实发掘了最好的纳米双创团队。
第一届大赛企业组第一名北京麦格东方材料技术有限公司、团队组第一名“肿瘤捕手”团队,经推荐进入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新材料行业总决赛,分别拿下了企业、团队冠军,双双获得北京市科技项目支持。经过两年的发展,北京麦格在环保领域的工业废气废水转化与健康领域的消除农残产品“菜宝宝”已经进入市场;而以“肿瘤捕手”项目为基础成立的北京中科纳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目前已获得数千万元风险投资,在北京、天津、杭州等地建立了中试基地、GMP厂房、第三方医学研究所等分支机构,资产总值超亿元。
第二届大赛企业组“花魁”泰科天润半导体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被推荐进入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新材料行业总决赛后获得优胜奖。其后泰科天润发展迅速,连续实现产值翻番。据最新消息,该企业刚刚融资近亿元,产品已进入新能源汽车、电子电力等多个市场。
就连从第三届大赛中脱颖而出还不到两年的北京赛欧兰阻燃纤维有限公司、超润滑团队、由二等奖团队组建的东南药业等,也在所处的细分行业中显示出较强的竞争力。
“我国纳米科技经过近20年的不懈耕耘,已经到了距离产业化‘临门一脚’的关键节点。”看到众多优秀的纳米科技项目脱颖而出,任红轩说,以2000年国家纳米科技指导协调委员会成立为标志,过去20年来中国与国际同步布局,成立国家纳米科学中心、部署纳米科技研究计划,高度关注纳米科技进展,同时注重纳米科技的产业化应用,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纳米科技发展进程,“中国纳米科技应用研究与成果转化的成效也初具规模”。
硬科技要有硬孵化
“纳米之星”让许多纳米科技创新创业项目浮出水面,从默默无闻到为人所知、获得影响力,在任红轩看来还只是“很前期的一块工作”,“真正的扶植工作刚刚开始”。
许多创业项目之所以难以为继,多数原因出在产品开发这一环节。而纳米技术在这一环节非常“吃”条件。任红轩告诉记者,纳米科技领域有它鲜明的特点,对材料产品参数等的要求常涉及到质量检测、加工控制等基础要素。而对于一般的初创或中小企业而言,它们显然无力为此匹配相应的条件资源。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胡志远领衔的“肿瘤捕手”团队是个特例。该团队发轫于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就近利用中心相应的纳米技术检测和加工硬件配套、GMP实验室以及这些硬件资源背后强大的工程技术团队,迅速完成了从0到1的蜕变。
“肿瘤捕手”团队的成功示范,让任红轩深刻意识到,必须建立更加开放、更贴近中小企业的产业化扶植平台。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既有的条件,毕竟离企业远了些。”任红轩解释说,中心配备的软硬件设施,主要是为科学研究服务的,环境条件、设备精密度等对企业而言其实有些“过于高端”,需要量体裁衣地针对纳米科技企业打造更加开放、包容的产业化平台,对“纳米之星”优秀企业“硬孵化”。
“硬孵化的意思是,我们另找一片自己的天空,针对纳米科技创企配备所需的检测、加工设备和GMP厂房,并配套相应的科技支撑团队,开放给这些中小创企,帮助他们做产品开发、定型、导入市场,直到形成规模。”任红轩对记者说,如果没有这样的平台,很多有潜力的项目都可能眼睁睁地变成“空中楼阁”。
就在不久前的第四届“纳米之星”总决赛上,赵宇亮也表示,即将上马建设的产业化平台和纳米检测平台,将对社会开放,旨在通过与科技部、北京市科委等部门的紧密合作,推动全国纳米科技产业化的快速发展。
任红轩向《中国科学报》透露,目前该平台的建设已进入选址阶段。
联动各方形成合力
搭好平台,是为了更好地让相关创业项目“登台唱戏”。但从历届大赛的报名和最终效果来看,任红轩点出其中一个不足之处——各地方报名参与情况不均衡:北京的情形比较好,项目可以直接跟北京市科委直属的北京新材料发展中心无缝对接,争取资金配套等条件;但类似安徽和河南的项目,在争取地方资源方面稍显弱势,“示范效应还没起来,需要我们多去扶持一些好的项目,通过大赛引起地方政府相关部门的关注”。
形势也在好转。蔡永香介绍说,2018年3月,“纳米之星”的发起单位——北京纳米科技产业创新联盟,联合全国各地方纳米科技产业联盟、行业协会、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产业园区、投融资机构,筹建了全国性的“纳米科技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并将“纳米之星”作为品牌活动纳入其中。
“在全国联盟的支持下,我们积极谋求与各地方合作,希望地方能够为大赛项目匹配一些支持和孵化空间,通过创投基金等推动创企走向产业发展。”任红轩向《中国科学报》举例说,比如上海政府对战略性新兴科技的支持力度也很大,但大都是单纯支持高校院所的研发;如今纳米科技到了要做成果转化的时候,希望政府能够参与到大赛之中,共同推动项目的落地。
任红轩表示,“全国一盘棋”的最终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做大纳米科技产业。
“‘做大’有两层含义,一是把纳米技术领域创业的积极性调动起来,逐步形成产业生态环境;二是把纳米科技对于各个高精尖产业领域的支撑作用凸显出来,大家会发现,纳米技术的应用,可以解决环境问题、能源问题、健康问题以及通信问题。”任红轩说。
不过,作为最早参与“纳米之星”的创业团队代表,胡志远向《中国科学报》反映,目前各级政府、部门在产业配套方面仍缺乏顶层设计,合力作用不明显,“比如我们从在‘从0到1’获得过科委的创投基金、‘中小促’,到‘从1到100’的阶段就很难匹配产业基金了——但其实前面基金严格的结题已经相当于做了很好的尽调”。他表示,如果创投、产业资金没有形成有机链条,就好比把小鸡孵化出来后,没人“喂虫子”。他希望,“纳米之星”在寻求各方合力的时候,也能关注到类似问题。
《中国科学报》 (2019-03-28 第5版 转移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