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进入拔节孕穗期 严防条锈病

“当前,大部分小麦已处于拔节—孕穗期。随着气温升高,小麦极易发生条锈病,广大农民朋友要高度重视,切实做好防治工作。”3月15日,在南江县元潭镇字库村田间,县农业局植保站高级农艺师蔡强国、黄勇等农技人员一边在田间查看麦苗,一边提醒农民朋友。他们详细讲解了小麦条锈病的症状识别、传播途径、危害特征、防治方法。

症状识别

小麦条锈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上,其次是叶鞘和茎秆及穗部。苗期染病,叶片上产生多层轮状排列的鲜黄色夏孢子堆。成株叶片初发病时,夏孢子堆为小长条状,鲜黄色,椭圆形,与叶脉平行,且排列成行,像缝纫机轧过的针脚一样,呈虚线状,后期表皮破裂,出现锈被色粉状物,用手触摸病斑,就在手上留下锈粉。

小麦近成熟时,叶鞘上出现圆形至卵圆形黑褐色夏孢子堆,散出鲜黄色粉末,即夏孢子。后期病部产生黑色冬孢子堆。冬孢子堆短线状,扁平,常数个融合,埋伏在表皮内,成熟时不开裂。田间苗期发病严重的条锈病与叶锈病症状易混淆,不易鉴别。

危害特征

初期在病部出现褪绿斑点,以后形成鲜黄色的粉疱,称夏孢子堆。夏孢子堆较小,长椭圆形,与叶脉平行排列成条状。后期长出黑色、狭长形、埋伏于表皮下的条状疱斑,称冬孢子堆。当有效积温在150℃-160℃时,便在叶面上产生夏孢子堆。如果早春低温持续时间较长,又有春雨的条件,发病重,利于条锈病流行。

当气温上升至5℃时开始产生条锈病孢子,如遇春雨或结露,则病害扩展蔓延迅速,极易引起春季流行。

小麦感染条锈病后,影响其发育和灌浆,因而使麦粒秕廋,影响产量和品质。条锈病一旦发生危害,轻者减产10%-30%,重者减产50%以上,甚至绝收。

防治方法

①对返青的麦苗要合理施肥。做到控氮、增磷、补钾,补充微量元素,增强小麦抗病力。同时,对土壤湿度大或雨后易积水的田块要做好开沟排水工作。若发现有单片病叶或发病中心,除摘除病叶外,在发病区域周围100米内应进行叶面喷雾防治。

②在小麦拔节或孕穗期病叶普遍率达2%-4%、严重度达1%时,亩用15%三唑酮(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克,兑水45公斤均匀喷雾。

重病田块应间隔7—10天再用药一次;也可选用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每亩用30克兑水45公斤喷雾;亩用12.5%腈菌唑乳油30毫升兑水45公斤喷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