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华东:打通“孤岛” 让大数据之光普照未来


郭华东

■本报记者 丁佳

近年来,随着人类步入信息化时代,“大数据”这个概念越来越被人们所熟知。根据国际数据公司的预测,到2025年,全球大数据规模将达到2016年的10倍。

“数据不但正在加速改变着人类的生活,作为人类的新型战略资源,大数据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战略高地。”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华东认为,大数据带来了科研方法论的变革,正在成为科学发现的新引擎。

当前国际上,从联合国到各国政府均高度重视大数据的发展。在科学领域,欧盟“数据价值链战略计划”、英国“科研数据之春”计划、澳大利亚“大数据知识发现”等,都在倡导由大数据驱动的科学发现模式。在联合国组织实施的全球可持续发展17个目标中,几乎每个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大数据的支撑。

然而,通往这一美好未来的道路并不平坦。郭华东坦言,数据“孤岛”频现,不同领域大量科学数据处于沉睡状态,阻碍了科技进步。

2016年5月,中国科学家倡议并牵头发起了“数字丝路国际科学计划”。在主持这一计划的过程中,郭华东发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发展很不平衡,“数字鸿沟”现象明显。有的国家缺乏基础设施,有的国家对地球大数据的运用能力较为薄弱。但与此同时,还有大量宝贵的观测数据“躺”在科研机构的数据库里,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科学数据的积累、开放、共享,是世界科技发展的重要资源和推动力。”他说,“科学大数据能否顺利发展的关键之一,就是数据能否实现共享。”

对此,郭华东建议,应尽快推动建设科学大数据方面的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实现对重要科技数据的长期保存和集成管理;建立国家科学大数据研究中心,服务于不同领域、不同区域的科研机构;同时还可以发起科学大数据国际论坛与国际联盟,开展双边或多边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我们应以科学大数据为抓手,让大数据成为各国共建的和平使者,让大数据之光普照未来。”郭华东说。

《中国科学报》 (2019-03-04 第1版 要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