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1月20日

《经济观察报》以“玉米界知名专家内讧,农业部出面调停”为题,报道了中国农业大学宋同明、李建生等22位专家写给农业部的举报信。举报中国农业科学院张世煌任职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专横霸道,思想偏激,任人唯亲,排斥异己,学术不端等。建议在此次遴选岗位专家时把张世煌“拿”下去。农业部复函称,张世煌在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做了不少工作,认真负责,为农业部提供决策咨询和技术支撑等。经过两次民主评估优秀率为85%,继续连任。

本人是圈外人,不拟对事情本身妄加评论,却想谈一谈玉米科技界存在的虚夸浮躁、扼制批评等不正之风,呼唤玉米科技界开展自由评论。

一是队伍无首自成小团。玉米遗传学家李竞雄先生在世时,依靠刚直气魄和学术威慑力领导和规范玉米界科研人员,齐心协力,共同攻关。李先生去世后,玉米界缺乏一位宏观研究有战略、微观研究有水平的领军人物,出现一些隐形小团,你争我夺、相互攻讦。另一方面,本来每家单位和每位科研人员都有自己研究项目或课题,但几家上级部门又别出心裁地下达所谓“粮食丰产工程”、“玉米产业技术体系”、“科技入户”等等项目,又在科研人员头上戴一顶所谓“首席专家”、岗位专家,各牵一条线,各管一小片,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这也是客观上助长自立山头、互不团结的原因之一。

二是虚夸浮躁庇护垄断。最典型的是北京市农科院赵久然炮制“超级玉米”以及零缺陷(零风险)理论,狂言玉米产超过2 000斤,年种植面积4 000万亩,骗取国家2620万。赵先生分别“赠送”给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山东省登海种业等单位一些人,多则100多万元,少则几十万元。还在《玉米科学》著文高调声称,聘请了戴景瑞院士等著名专家为“超级玉米”项目顾问!又鼓盅李登海以“超级玉米”亩产超过4000斤为“项目”骗取国家8760万元。这就形成了一个以虚夸和浮躁笼罩的阵地,以金钱和观点集结的团体。通过采取集会造势、屏闭网帖、控制报刊等方式扼杀异已意见,没有人愿意或敢于批评。玉米界人士心知肚明,如果再把“超级玉米”塞进“十二五”攻关项目,有哪位愿意自砸饭碗也砸别人饭碗呢?

三是欺上骗下控制舆论。2010年玉米科技界召开几次大型讨论会,别看六七百人的会议声势浩大,大多是请几位官员权威作个象征性的大报告。从来都不敢举行小组讨论,惧怕学术批评,难以听到不同声音。例如,农业部玉米专家指导组指导的“万亩玉米高产创建活动”,2008年以来媒体报道全国各地出现日益攀升的玉米超吨粮高产纪录,大面积亩产超过1000、1200、1300公斤,甚至出现骇人听闻、震惊世界的“百万亩玉米超吨粮”,签字验收的多是专家组赵久然、赵明等人。就这几个人成了浮夸风的“吹鼓手”,搅混了科技理论。去年9月在内蒙古举行的全国玉米栽培学术会上,有学者撰文《关于万亩玉米超吨粮验收方法的商榷》,这本来是个旨在引起玉米界注意学术问题,会议主持人赵久然不准在会上散发此文,断然拒绝此人出席会议。

玉米科技界缺乏讨论学风,迫切呼唤自由评论。科学研究要有新进展,就必须有人评头论足,说三道四,辩论争鸣,一些新火花、新思维、新观点,常常是在不同观点的交叉碰撞中产生。只有争鸣才能激发出思想火花,只有争鸣才会推进科技进步。

说到此处附言几句:张世煌高傲自大,刚愎自用,目无尊长,出言率直,这在玉米科技界是出了名的,实际上他也正在“自食其果”。至于他发表的的一些言论,我看大多数还是关于玉米科技方面的不同观点,有一些有可取之处,受到同行的认可;并没有恶毒污蔑、辱爹骂娘的人身攻击。我觉得不必太过于计较了,应从他的观点和言论中汲取有益的东西。如果科研人员都能畅所欲言,直叙观点,为工作哪怕争得面红耳赤,我认为对玉米科技事业的发展还是有好处的。您说呢?

佟屏亚博客http://blog.sina.com.cn/cornexpert

附件:

“中国玉米界22位知名科学家就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张世煌的系列问题给农业部的举报信”在“新进青年网”可查到。

(2010-12-16 14:19:59)

尊敬的危副部长,尊敬的张副部长:你们好!

玉米是目前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农作物。2008年农业部首批启动玉米产业技术体系,体现了部领导对玉米生产的高度重视,旨在凝聚全国的力量发展玉米产业创新体系。三年来,在农业部科技司产业处的正确领导下,玉米产业体系在提
供玉米生产技术信息咨询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在运行过程中,也出
现了一些问题。一个突出的问题是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张世煌在工作中,
专横霸道,压制不同意见;利用首席的权利和地位排斥打击持不同意见的同行;
在遴选玉米行业体系岗位专家时,任人唯亲,排斥异己,严重影响了我国玉米界
的和谐与团结。由于首席专家个人的原因,使玉米产业技术体系不能有效地组织
全国的力量,发挥更大的作用。以下是张世煌个人不端行为的事实。

1、 工作作风问题

张世煌在工作作风专横跋扈,容不下不同意见,即使他的观点是错误的。因
此他与我国玉米界大多数专家的关系都非常紧张。他多次在全国玉米学术会议、
产业技术体系大小会议上,强词夺理,批判持不同观点的专家,比如2009年底,
他在玉米产业体系内发表攻击西南某省农科院一位玉米专家的邮件,说“没想到
咱们玉米体系内部,在一个边远山区的小地方,竟然也冒出这号人物,膨胀到天
边去了……”等,对当事人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他一贯否定他人的成绩,贬低我
国玉米界的大多数同事。2010年给玉米体系的岗位专家和站长发送邮件,公开说“中国搞玉米育种的有几个中老专家还在那里踏踏实实做学问?”他思想偏激,比如2010年6月在发给产业体系专家的邮件中评价我国北方某城市时说:“我对那个将要接替某某进入站长位置的依托单位实在看不上眼,对那座城市的政府机关看不上眼,整个风气就不正,我的评价是“贫穷之城,腐败之城””。他在体系内外的不同场合公开说“他有农业部二号人物手机电话,可以随时通话”,炫耀自己,威慑他人。在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实行以势压人,大多数岗位专家和站长对他的专横行为是敢怒而不敢言。

2、 思想品德和道德问题

张世煌自誉为中国玉米界的“老大”,有一股“文革”中造反派的习气,经
常无端污蔑和攻击他人。在我国省级以上的科研和教学单位,被他点名或不点名
攻击的同行玉米专家多达几十人。2009年在农业部产业体系的一次会议上,我国北方某大学一位院士提了一些不同意见,他公然在自己的博客上撰文辱骂这位院士,说 “我估计该人没受过良好的家庭教养,却被所在单位和社会捧上了天”。一些不清楚事实的个别人盲目跟帖,在我国科技界产生了极坏的影响。为了在体系内排除异己,在2009年玉米产业体系岗位考核时,他利用首席科学家的特殊地位,私自篡改农业部发布的考核办法,将他个人对每位专家的打分由占总分的4.61%提高到20%,其目的是压制和排挤不同学术观点的专家。2007年由国际玉米小麦中心主持的亚洲玉米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他出资赞助出版会议论文集,要争当会议论文集第一主编,被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的会议主持人拒绝。他企
图用金钱买第一主编的行为造成了极坏的国际影响。

张世煌先后主持过两轮的948引进项目,从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引进墨西哥热带玉米材料。按照项目合同要求,应该利用这些引进资源选育出新品种。但是,在他2009年的验收报告中列出的交账品种,没有一个是从引进材料选育的,是明显的弄虚作假行为。

3、 学术水平问题

张世煌从事玉米遗传育种研究20年多年,每年花掉的国家科研经费在中国农
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属于最多的之一,但是,他没有培育1个能通过审定和
推广的玉米新品种,没有选育出任何有育种价值的基础材料或自交系。他已经用
自身的实践证明他的育种思路是有问题的,可他不但不承认这一现实,反而利用
首席科学家的地位推行不正确的育种思路和方法,误导了我国玉米育种的研究方
向,比如推行违背遗传规律的热带玉米群体接力改良,在育种中不切实际地强调
大规模利用回交渐渗系等等。张世煌在学术道德上也存在不端行为。例如,2008
年他作为联系作者发表在《国际分子育种》期刊的论文(An analysis of
population structure and linkage disequilibrium using multilocus data
in 187 maize inbred lines)和他2007年发表在国内《遗传学报》的论文
(Inferring genome ancestry and estimating molecular relatedness among
187 Chinese maize inbred lines)是典型的一稿多投。根据学术抄袭软件分析,
两篇论文相同的句子达到30%以上,唯一不同的是,在第二篇论文的作者中增加
了他爱人的名字。

张世煌出生于1948年,现已63岁,已经超过了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作为国家玉米产业体系的首席科学家,应该选用思想品德高尚、作风正派、学术造诣深、能团结同志的中青年科学家担任。我们一致认为:无论是学术水平,科学道德,工作作风,还是思想品德,张世煌都不适合再担任农业部玉米产业体系首席科学家。

我们相信是张世煌利用玉米产业体系的优势和他说一套做一套,欺上瞒下的手段,蒙蔽了农业部领导,而我国玉米界的科技人员也没有及时向部领导反应张的实情。如果让张继续担任玉米产业体系首席科学家,将不利于我国玉米界的和谐和团结,不利于我国玉米科研事业的发展。建议农业部从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遴选有德和有才的中青年科学家担任农业部玉米产业体系首席科学家,比如赵明,李少昆,李新海等研究员。

此致,
敬礼!

玉米科技人员代表(签名见附件)

2010-11-06
抄送:白金明司长,刘艳副司长

玉米界代表签名表
姓 名 单 位职称/职位签 名
1 宋同明 中国农业大学 教授
2 李建生 中国农业大学 教授/主任
3 王守才 中国农业大学 教授
4 赵久然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研究员/主任
5 苏 俊 黑龙江农业科学院 研究员
6 才 卓 吉林农业科学院 研究员
7 何 晶 丹东农业科学院;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十七届党代会代
表 研究员
8 陈伟程 河南农业大学 教授
9 陈彦惠 河南农业大学 教授
10 赵克明 山西农业科学院 研究员
11 张 彪 四川农业科学院 研究员/所长
12 杨俊品 四川农业科学院 研究员
13 黄玉碧 四川农业大学 教授/院长
14 番兴明 云南农业科学院 全国先进工作者 研究员/副所长
15 张述宽 广西农业科学院 研究员/处长
16 黄长玲 中国农业科学院 研究员
17 王天宇 中国农业科学院 研究员
18 黎 裕 中国农业科学院 研究员
19 吴景锋 中国农科院原作物所所长;原农业部玉米和种植业专家顾问组
成员 研究员
20 高群英 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副研究员
21 田志国 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副研究员
22 刘 杭 中国种子集团公司 研究员

宋同明等同志:

2010年11月初,收到你们向我部领导反映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张世煌研究员有关问题的信函后(注:此函件已于2010年12月16日在互联网上以“新进青年”网名全文登出,见http://blog.sina.com.cn/newproyouth)。我部领导高度重视,作出批示。我司负责信函处理工作,分别向玉米产业技术体系(以下简称“玉米体系”)和反映问题的专家进行了调查核实。经部领导同意,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张世煌研究员任首席科学家的职责履行情况

2007年我部与财政部共同启动了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工作。根据遴选程序和全国主产区的专家代表投票结果,2007年底,中国农业科学院张世煌研究员被聘任为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农科教发[2007]14号文“农业部关于印发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第一批试点建设依托单位和岗位聘用人员名单的通知”)。

从2007年底到现在,体系已经运行三年多。三年来,张世煌作为玉米产业技术体系的首席科学家,根据我部的工作部署,带领来自全国47家科研机构的71名玉米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广泛开展了玉米产业发展重大技术问题调研、为各主产区玉米生产提供科技服务、抗灾保丰收、玉米生产市场和农户种植行为调查等工作,参与了我部玉米生产形势分析、玉米种业调研分析等项工作,撰写调查报告50余份,为部领导和相关司局解决农业生产问题提供了决策咨询和技术支撑,受到我部和地方政府主管部门的称赞。在这个过程中,张世煌作为首席科学家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和工作作风也受到了绝大部分玉米产业技术体系专家的认可。

2009年底,我部组织体系全体人员对首席科学家进行了民主测评,对首席科学家的任务执行、组织管理、把握产业发展动态、创新体系运行机制和学风建设等情况分优秀、称职、不称职三档进行了无记名投票评议。玉米体系共有71名岗位专家和站长参加了对首席科学家张世煌的投票,其中,68人评价张世煌为优秀,3人评价为称职,即优秀率为95.8%。因此,“十二五”张世煌继续被聘任为玉米体系的首席科学家(考虑工作的连续性,“十二五”聘任条件中未对首席科学家年龄进行限定)。

二、关于来函中所反映问题的调查

此前,玉米体系的个别专家陆续向我们反映过张世煌的工作作风问题,主要是其经常在会上或者通过邮件对一些专家公开批评、不留情面,有些言词令人难以接受。为了全面了解首席科学家的工作和管理情况,我们首先结合“十二五”体系人员的遴选工作,针对首席科学家的工作能力、工作作风、个人品格等问题,设计了9个指标,组织全体专家进行无记名评议。玉米体系共67人参加了这次评议,评议结果统计表明:88%的专家认为张世煌的能力和品格能够胜任体系领导工作;99%的专家认为张世煌能够用很大精力来管理和研究体系工作;96%的专家认为张世煌能把体系作为一盘棋来综合考虑,合理安排研发任务,开展联合协作;86%的专家认为张世煌能够坚持民主决策;91%的专家认为张世煌能够认真听取体系人员的不同意见和不同声音;78%的专家认为张世煌能够公正处理体系内部的矛盾和问题;84%的专家认为张世煌个人品格符合心目中的团队领军人物。即平均超过85%的体系专家认为张世煌的能力、作风和品格是胜任首席科学家岗位的。

根据你们来函中反映的问题,我们采取面谈或电话方式,分别与部分玉米体系专家和综合试验站站长、部分反映问题的专家进行了个别谈话。他们根据自己了解和感受,具体谈了对张世煌的评价。要点如下:

(一)工作认真负责。玉米体系专家认为,体系的主要职责是围绕农业部的职能开展研究和技术服务工作。对农业部安排的工作,张世煌都能及时组织玉米体系人员认真完成。尤其是近两年来,自然灾害频发,农业部多次下发关于开展抗灾救灾保丰收的通知,张世煌每次都能积极响应,率领玉米体系的专家制定技术措施,深入基层指导农技人员、培训农民。例如2008年山东地区玉米粗缩病大面积发生,张世煌发现后及时上报,并组织相关体系专家赶赴当地了解情况,制定切实有效的应对措施,为当地农民挽回了损失,当地政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写来了表扬信。

(二)能够坚持民主决策。玉米体系专家认为,张世煌无论大事小事都很注意让全体系人员发表意见,特别是经常通过邮件组织全体人员就产业发展趋势、产业技术问题、体系管理制度等议题开展反复讨论。在体系重大事项确定中,如聘用人员遴选、任务规划制定、重要情况上报等,均要听取体系专家意见后确定。同时,他经常下到各主产区调查研究,听取基层科研机构和生产部门的意见,使体系对农业生产的决策咨询系统、完善,更具针对性。

(三)坚持体系公益性职能。玉米体系专家认为,张世煌长期担任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玉米研究室主任,主要从事玉米种质扩增和改良、抗逆遗传和育种技术研究,他历来强调国家级科研单位的公益性职责,经常把自己引进和研究的玉米种质材料无偿发放给基层育种单位,受到基层育种单位的好评。担任首席科学家后,他始终强调玉米体系的公益性职能,提倡公益性职能与商业化育种进行有效的分工,共同推动中国种业的健康发展。

(四)性格直率,不留情面。玉米体系专家和反映问题的专家一致认为,张世煌性格直率,工作方法简单,经常公开批评与自己学术观点和研究理念不同的专家,多次在体系会议上和邮件中点名批评个别专家,不留情面。他还通过自己在互联网的博客,对看不惯的专家和现象进行批评,措辞激烈,其性格和工作方式让被批评者难以接受。

三、处理意见

据估算,目前我国地市级以上农业科研单位从事玉米技术研发的科技人员约有500人左右,其中70%以上从事玉米育种研究,“十一五”期间,玉米体系聘任了包括9个遗传育种专家在内的72位岗位专家和综合试验站站长,约占全国玉米技术研发人员总量的15%左右,占全国玉米育种研究人员总数2.5%左右。因此,玉米体系专家占全国玉米研究人员的比例不大,其主要职责是针对农业生产需求开展技术研发和试验示范,配合我部中心工作开展技术服务和技术咨询,所以对首席科学家的评价主要以是否能够及时地高质量地完成体系的职责任务为主。

从调查结果和实际工作看,张世煌能够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体系工作中,认真负责,对我部部署的各项工作及时完成,较好地把握了体系的公益性科研方向。同时,两次测评结果表明,玉米体系内85%以上的专家对张世煌的工作能力、人品持肯定态度,民主测评满意度高,支持“十二五”期间在他的领导下完成体系的各项工作。因此,我司尊重玉米体系专家的意见,同意“十二五”继续由张世煌担任玉米体系首席科学家。对于张世煌在领导艺术和工作方法上存在的问题,我司将就此开展批评和帮助,指出作为首席科学家应该加强管理科研团队的能力建设,讲究工作方式方法,充分发挥体系凝聚作用,团结玉米界的专家们共同推进玉米产业的技术进步。

感谢对我司工作的支持!

二〇一一年一月十日

农业部产业技术体系本身就有问题,主要是:
5 d6 W7 d! ]$ K7 _2 F; M) G1. 所谓“产业技术体系”严重脱离产业本身。“产业技术体系”顾名思义是要解决产业中的问题,因此应该与产业部门紧密联系,而目前我国农业产业部门主要是务农家庭和农业企业两种形式,但是农业部所谓“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中绝大部分是以农业科学院和大学的所谓专家为主,下游没有企业,严重脱离产业实体,是一个空中楼阁。6 v0 w+ y5 G5 m( _
2. 所谓“产业技术体系”中的所谓“专家”大多数是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解决产业需求的能力严重不足。所谓“产业技术体系”,就是农业部从体制陈旧、身缠百病的农业科学院、农业大学中找一小撮所谓专家,梦想解决中国复杂地理、气候、需求等条件下的农业生产问题,无异于老鼠咬天、蚍蜉撼树。而且这些所谓专家大部分身为单位领导,成天忙于文山会海之中,根本无力顾及调研农业产业中存在的问题,更没有能力解决产业技术问题。因此难怪农业部在回复宋先生等22位的信中列举玉米产业技术体系的主要功绩中如下表述:“从2007年底到现在,体系已经运行三年多。三年来,张世煌作为玉米产业技术体系的首席科学家,根据我部的工作部署,带领来自全国47家科研机构的71名玉米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广泛开展了玉米产业发展重大技术问题调研、为各主产区玉米生产提供科技服务、抗灾保丰收、玉米生产市场和农户种植行为调查等工作,参与了我部玉米生产形势分析、玉米种业调研分析等项工作,撰写调查报告50余份,为部领导和相关司局解决农业生产问题提供了决策咨询和技术支撑,受到我部和地方政府主管部门的称赞。在这个过程中,张世煌作为首席科学家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和工作作风也受到了绝大部分玉米产业技术体系专家的认可。” 要知道,所谓的产业技术体系的专家每年的经费是70万元人民币,综合试验站长势30万元人民币,如此计算,仅玉米产业技术体系三年累计经费支出就已达到1.5亿元人民币!试问农业部科教司,如果是你们家出的钱,现在玉米产业技术体系所做的工作你们满意吗?因此强烈要求农业部将所有农业技术产业体系的工作进展和工作成果公布于众,对经费支出进行认真、系统审计。

玉米界知名专家内讧升级 农业部出面调停终平息

经济观察网 作者:降蕴彰

经济观察网 记者 降蕴彰 一场我国玉米界知名科学家之间的矛盾事件由农业部出面调停终于得以平息。

去年11月初,我国玉米界宋同明、李建生等22位知名科学家联名写信给农业部副部长危朝安、张桃林,反映农业部现代玉米产业技术体系组长、首席专家张世煌在工作作风、工作能力方面存在一系列问题。

农业部方面本月10日给予公开回复,对张世煌的工作能力和作风都给予充分的肯定,基本否定了“举报信”对其的多方面质疑。

在我国玉米界,张世煌和宋同明、李建生等人都是声望很高的科学家。张世煌现任中国农科院作物所玉米系主任,同时兼任亚洲开发银行AMBIONET项目中国负责人,“十五”期间,承担了863玉米育种子课题和分子育种等重大专项研究。宋同明、李建生两人则是国家玉米改良中心的骨干分子——宋同明是我国高油玉米的奠基人,李建生是改良中心的副主任,在行业内都是知名度很高的科学家。

据农业部内部人士透露,张世煌和宋同明、李建生等人的分歧起始于三年前。张世煌作为我国玉米界的首席科学家,2008年被农业部任命为玉米产业技术体系的组长,带领来自全国47家科研机构的71名玉米产业技术体系专家,主攻我国玉米产业发展中的重大技术问题。宋同明、李建生等22人则是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内的专家组成员。

从农业部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小组组建开始,因工作中的矛盾,双方的矛盾逐渐升级,并于去年后半年在业内愈显公开。到了去年11月,宋同明、李建生等人联名写“举报信”给农业部。农业部方面对此非常重视,并组织全体专家进行无记名评议。包括玉米产业体系内专家在内的67名科技人员参加了这次评议。

评议的结果统计表明,有88%的专家认为张世煌的能力和品格能够胜任体系领导工作;99%的专家认为张世煌能够用很大精力来管理和研究体系工作;96%的专家认为张世煌能把体系作为一盘棋来综合考虑,合理安排研发任务,开展联合协作;86%的专家认为张世煌能够坚持民主决策;91%的专家认为张世煌能够认真听取体系人员的不同意见和不同声音;78%的专家认为张世煌能够公正处理体系内部的矛盾和问题;84%的专家认为张世煌个人品格符合心目中的团队领军人物。即平均超过85%的体系专家认为张世煌的能力、作风和品格是胜任首席科学家岗位的。

其外,农业部还采取面谈或电话方式,分别与部分玉米体系专家和综合试验站站长、部分反映问题的专家进行了个别谈话。综合谈话结果,张世煌的工作还是普遍得到专家们的认可。农业部方面最后给予对张世煌工作的评价是“工作认真负责”、“能够坚持民主决策”、“性格直率,不留情面”。

在回复信中,农业部还强调玉米界的专家们要充分发挥体系凝聚作用,共同推进玉米产业的技术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