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科技报》:我省中药材产业现状及问题分析调研(上)
《河南科技报》,1月11日:B7版,现代农业
我省中药材产业现状及问题分析调研(上)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 梁慧珍
中药材是中医药事业传承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性资源。我省是中药材资源大省,是全国重要的中药材主产区。保护和发展我省中药材,对于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对于调整农业结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乡村振兴、扶贫、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
我省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
我省中药材产业发展具备有利条件 一、我省中药材资源种类多、种植面积大。我省地处中原,山脉河流相间,盆地平原相连,亚热带、暖热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为众多中药材生长提供了适宜的自然地理环境,南北、东西药用植物均能生长、种植,中药材资源种类繁多,全省拥有中药材品种总数2700多种。我省中药材种植面积居全国第二位,中药材生产总产量居全国第三位。我省中药材有四大怀药、禹州药材、河南卫红花、河南金银花等地理标志性药材,道地性强,应用广泛。全省有成千上万中药材种植的药农,培育了一批中药材种植养植基地的技术力量,为实现中药材规范种植的目标,奠定了较为坚实的技术和人才基础。二、我省中药材发展空间广阔。随着全民健康意识不断增强,及食品药品安全,特别是原料质量保障问题受到全社会高度关注,我省中药材在中医药事业和健康服务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更加突出。
我省中药材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已经形成 我省中药材产业发展具有一定基础,逐渐得到国家的重视。2016年7月,省人民政府发布了《河南省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6~2020年)》,2017年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成立,我省设立了国家中药材产业体系一个岗位科学家和一个试验站,2018年,中药材纳入我省12个不同类型的产业调研。同时,我省拥有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河南中医药大学、河南农业大学、宛西、羚锐、辅仁等知名中药现代化企业等多家科研、教育机构,形成了中医药研究开发体系,为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奠定了基础。
我省中药材产业存在的问题 第一,由于土地资源减少、生态环境恶化,部分野生中药材资源流失、枯竭,中药材供应短缺的问题日益突出。第二,中药材生产技术相对落后。第三,中药材重产量轻质量,滥用化肥、农药、生长调节剂现象较为普遍,导致中药材品质下降,影响中药质量和临床疗效,损害了中医药信誉。第四,中药材生产经营管理较为粗放,供需信息交流不畅,价格起伏幅度过大,也阻碍了中药产业健康发展。第五,中药材加工技术相对落后,大品牌的大型中药加工企业较少。第六,中药材收获机械化程度低,增加了中药材生产成本,甚至成熟期收获不及时,降低了药效。从新品种选育着手,选育适合机械化采收的中药材新品种,同时采取相应的中药材栽培措施,农机农艺相结合,提高中药材机械化程度,是中药材研究的重要课题。
我省中药材发展目标建议
基本原则 第一,坚持产、学、研与政府引导融合。以市场为导向,整合社会资源,发挥政府规划引导、政策激励和组织协调作用,突出企业在中药材产业中的主体作用,扶持一批中药材融合发展主体。第二,坚持资源保护与产业发展融合。大力开展中药资源挖掘、研究创新和转化应用,促进中药材科学种植,选拔培育一批创业创新标杆。第三,坚持提高产量与提升质量融合。强化质量优先意识,完善中药材标准体系,提高中药材生产规范化、规模化、产业化水平,确保中药材市场供应和质量。
目标 加快建立和完善我省中药材产业体系,以发展促保护、以保护谋发展,缓解我省濒危中药材供需矛盾,推进常用中药材生产稳步发展;加快我省中药材生物育种进程,发掘新的中药材优异资源,拓宽遗传基础,加快品质优良、药效成分高、抗病虫草害中药新品种选育;大力推动大宗中药材规范化种植与特色中药材原生态种植,提升中药材科技水平,提高中药材质量;鼓励中药材生产基地建设,加强我省中药材现代生产流通体系和信息化,保证产品供应充足,市场价格稳定,中药材保护和发展水平显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