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欣庆教授课题组在南海珊瑚礁生态系统有机污染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海岸与海岛开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邹欣庆教授课题组在南海西沙群岛、南沙群岛珊瑚礁生态系统礁中礁栖鱼类有机污染水平及源解析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以“Occurrence of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PAHs) in coral reef fish from the South China Sea” 为题,刊发在海洋环境类主流期刊《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上。论文的第一作者为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博士生李亚丽,通讯作者为邹欣庆教授和王成龙博士生。
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 PAHs)是一类环境中广泛存在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可通过食物网富集,并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已有研究表明海洋是持久性有机物物的一个重要的“汇”。南海作为世界最二大边缘海,接收了大量来自东亚大陆及东南亚地区的河流入海物质,是陆源污染物的重要的“汇”。珊瑚礁是南海重要的浅水区特色生态系统,作为热带海洋中具有高生物多样性和高生产力的关键生态区,珊瑚礁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关系到整个南海地区的生态安全。礁栖鱼类是南海重要的经济鱼种并占据珊瑚礁生态系统的高营养级位置,其体内PAHs的赋存含量可作为评估珊瑚礁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
本研究报道了南海西沙群岛、南沙群岛21种礁栖鱼类体内16种优控PAHs的污染水平及其种间差异,分别用定性和定量两种方法进行源解析分析,并给出了每种污染源的贡献率。结果表明:(1)南海西沙群岛、南沙群岛珊瑚礁鱼体内PAHs浓度分别为12.79 - 409.28ng/g、32.71 - 139.09ng/g,主要以低环芳烃为主;(2)随着离岸距离的增加,珊瑚礁鱼体内PAHs污染水平降低,相同鱼种中,采自西沙群岛的礁栖鱼体内PAHs污染水平是南沙礁栖鱼的近两倍;(3)PAHs污染源主要来自煤炭和生物质的燃烧、石油源和船舶污染物排放,且各源的贡献率分别为50.43%、25.86% 和16.10%。该研究首次报道了远离大陆的热带珊瑚礁生态系统中礁栖鱼类体内的PAHs水平,为后续进一步探究有机污染物在珊瑚礁生态系统中的迁移、转化和归趋提供基础数据,其源解析可以定性并且定量的判断主要污染源及其贡献率,为珊瑚礁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数据支撑。
图1 研究区位置图(a)及采样点分布图(b,西沙群岛采样点永乐环礁;c,南沙群岛采样点九章群礁)
图2南海珊瑚礁鱼体中不同环的芳烃比(1-17:西沙样品,18-24:南沙样品)
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南京大学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江苏省海洋科技创新项目(HY2018-9)、中央高校基础研究经费的资助。
论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25326X19300013
(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 科学技术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