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先锋”引发科技界热烈反响
■本报记者 陈欢欢 张楠 崔雪芹
见习记者 高雅丽 任芳言 辛雨 程唯珈
40年改革开放,100名“改革先锋”。在12月18日召开的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100名为改革开放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员被授予“改革先锋”称号。令人瞩目的是,在这份名单上,科技工作者有超过20位之多,成为改革开放40年来“重量级”的存在。
多位科技工作者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这表明了科技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发挥了改革原动力的作用。
他们的恒心务实执着
这份名单中,有多位一生只干一件事、探索科学前沿的科学家,他们认准方向在一个领域深耕,默默做出了重大科技创新成果。
中医药科技创新的优秀代表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院长唐旭东认为,屠呦呦身上体现的是一种“青蒿素”精神,是严谨治学、刻苦钻研和奉献的精神。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黄璐琦特别强调,广大医务工作者要学习这种刻苦奉献、团队作战的“青蒿素”精神,面向国家、社会和行业的需求,做好中医药的科技创新工作。
载人深潜事业的实践者叶聪工作认真执着,对技术问题从不放过,蛟龙号每一次新的下潜深度,几乎都是叶聪带队,被公认为“深海的哥”。中科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首席顾问刘心成说,叶聪真正践行了“严谨求实、团结协作、拼搏奉献、勇攀高峰”的中国载人深潜精神,正是靠着这种精神,我国科技工作者在很短的时间内推进了载人深潜事业的进步。
从一个概念到如今的“中国天眼”(FAST)项目,“时代楷模”、FAST主要发起者和奠基人南仁东用20多年时间的坚持和投入,带领一批科学家攻克了多项技术难题,把一件希望渺茫的事情做成了实实在在的大科学装置。FAST项目总工程师、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姜鹏对《中国科学报》表示,南仁东放弃国外优厚的待遇回国、为建成FAST承受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和艰辛,这种担当、坚持与执着激励着诸多科研人勇往直前。团队一直秉承务实严谨的科研风气,使得FAST在灵敏度上保持国际竞争力、不断出成果,这与南仁东的科研精神与情怀有很大关联。
他们的精神传承已久
除了那些“顶天”的科学家,这份名单中也有“立地”的一线科研工作者代表,他们将高精尖的科研成果广泛推广应用,惠及万家。
中国水稻研究所所长程式华与袁隆平有着近30年的友情,他告诉《中国科学报》,袁隆平一辈子都在为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和解决全世界饥荒而奋斗,现在80多岁还在科研一线奔波,这种拼搏精神激励着一代代的年轻人。“中国改革开放40年也是中国水稻育种辉煌的40年,袁先生具有开拓创新和勇于拼搏的精神,在他的带领下,中国杂交水稻从无到有、从有到强,水稻界形成了协同创新的良好氛围,全国水稻育种得以快速发展。”
港口装卸自动化的创新者包起帆有着“传奇”的人生,他从一名码头工人成长为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在国际发明展上连夺三金,也开启了中国内贸标准集装箱先河。国瓷材料副总经理宋锡滨将包起帆的精神归纳为在技术创新的岗位上砥砺奋进、厚积薄发的“毛竹精神”;走完白天走黑夜,走完岔路走斜路,走完绝路再赶路的“长征精神”;舍小家为大家,祖国哪里需要哪里去的“爱国精神”。
多位科技企业的掌舵人也出现在这份名单中。神州控股董事局主席、神州信息董事长郭为对《中国科学报》表示,作为科技产业化的先行者,柳传志获评“改革先锋”实至名归,这既是个人荣誉,也是对中科院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肯定,更是对40年来科技工作者参与改革开放、努力奋斗的肯定。他说:“柳传志怀揣产业报国的理想,凭着诚信与坚持,从科研人员转身,成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代企业家,其实践和探索开风气之先,联想以及神州数码的成长历程也正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成长的缩影。”
他们的声音振聋发聩
这份名单中,还有多位为国家规划、制度、公共事业建言献策的科学家,他们不仅在本职工作中做出科研成果,更用自己的真知灼见为国家为后人留下宝贵财富。
在“非典”中力挽狂澜的钟南山作为“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的重要推动者”荣获改革先锋称号。他不仅运用专业知识同“非典”作生死抗争,还积极建言献策推动我国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大医医国’,这才是真正的大医。”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院长周程表示,仁心仁术、悬壶济世,是很多优秀医生的共同点,但在繁忙的临床工作之外,还能顶住压力,站在民生的高度去考虑公共卫生、医疗卫生体系改革等大健康问题,难能可贵。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王大珩同时也是我国“863”计划的主要倡导者,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王大珩等人向国家领导人提出了在科技层面改革开放的建议,使得我国科技现代化进入了全新阶段。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原所长王家骐告诉《中国科学报》,王大珩不仅为我国的光学事业献出了毕生精力,“863”计划实施以后,他还亲自参与了一些重点领域规划的实施,从国家战略层面为相关领域乃至完备工业体系的建立作出贡献。同时,他坚决反对别人称他为“中国光学之父”,从不自居权威,其把握关键问题、孜孜钻研的精神值得每一位科研人学习。
王选主持开发的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实现了中文印刷出版的一次飞跃,被称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之父”。但王选本人在晚年时旗帜鲜明地反对迷信名人和权威的“马太效应”,提倡创造条件让年轻人能够早出成果。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宋延林说,王选既有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又有坚韧不拔的实干能力,他对科研“马太效应”的分析与针砭振聋发聩,体现了真正的科学精神和广阔胸襟,“王选是中国科技界的一面旗帜,是广大科研人员学习的榜样”。
《中国科学报》 (2018-12-20 第1版 要闻)
钟科平:竖一座丰碑 为了更好地超越
于敏南仁东袁隆平屠呦呦等入选百名改革先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