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椒江农业机械化改革共成长——走近种粮大户杨灯聪

杨灯聪,1957年出生,种粮大户,专注水稻种植,浙江椒江农业机械化的见证者之一。

杨灯聪人生经历中的重要节点,尤其是从事农业种植的重大事件,都与改革开放息息相关。

杨灯聪说:“我与椒江农业机械化改革共成长。”

1978年:晒盐厂工人

“1978年,我才22岁,在一个晒盐厂当工人。”在当时,进国有企业就是捧上铁饭碗,这是一份令人羡艳的工作,1个月大约能赚6元钱。

这是什么概念?比如去集市上买一双凉鞋花去3元钱,剩下的钱还能够吃1个月。在各种“票”盛行的年代,杨灯聪一个月能拿到15公斤的粮票,当时大米的价格还是1毛3分6。

1984年:外出经商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这是一个深刻的历史节点。中国开始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

市场化经济不断崛起的过程中,有一大批国有企业因思想守旧、不求进取、设备陈旧等原因相继倒闭,其中就包括杨灯聪所在的晒盐厂。

“1984年,那年我28岁,我在的晒盐厂倒闭了,工作没了。”于是,包括杨灯聪在内的一批年轻人,纷纷走上了外出经商的道路。

杜桥素有“眼镜之都”之称,眼镜行业给周边地区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此番杨灯聪外出经商,正是前往河南洛阳,从事眼镜生意。他回忆道:“当时,我揣着3000元钱就出门了。”

市场经济大潮伴随着“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的节奏,安居农村数千年的农民们开始了新一轮向城市的人口迁移。

“我从事眼镜生意20年,48岁回到了我的家乡——章安街道柏树里村。”回来后,杨灯聪看到了另一番景象:许多土地都被荒废,甚至长了杂草。

的确,这其中伴随的是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扩张,许多农村的劳动人口都走上了进城务工的道路,农业从原来的主业变成了副业,大量良田被搁置。

于是,杨灯聪有了回家的念头……

2013年:当回了农民

2004年,杨灯聪开始种植水稻。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每一户人家都有1亩8分4的田地,当时我就把亲戚家的土地集中起来,一共30亩左右,开始种植水稻。”彼时的农村,田地已经不再是珍贵的资源,有人帮忙打理,自然愿意借给别人种。

2006年2月22日,国家邮政局发行了一张面值80分的纪念邮票,名字叫做《全面取消农业税》,以庆祝从2006年1月1日起废止《农业税条例》。

这意味着,在我国沿袭两千年之久的这项传统税收的终结。作为政府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停止征收农业税不仅减少了农民负担,增加了农民的公民权利,体现了现代税收中的“公平”原则,同时还符合“工业反哺农业”的趋势。

农业税的取消,对于种植户来说是一个利好消息。在此后的几年时间里,杨灯聪的种植规模逐渐扩大,从30亩扩大到了1000亩,顶峰时期曾扩大至3000亩。如今,他在椒江承包了1000亩田地,在宁波也承包了1000亩田地。

“以前种田很辛苦,100亩的地,要从大暑一直忙到七月半,每天4时就要起床。”杨灯聪说,“随着机械化的推进,我们合作社一天就能完成200亩田地的耕种。”

如今,杨灯聪已是台州市椒江惠民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我们合作社按照统一机耕、统一插秧、统一植保、统一收割、统一肥水管理的模式,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而更让他骄傲的是,2008年,合作社率先引进机械化,还引来了临海同行前来学习。

2016年,合作社又引进了大型烘干机。至此,合作社已经配齐了各类农业机械,其中还包括了无人机。目前,合作社已经建立了一支专业队伍,一年能够完成3000亩土地的耕种与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