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山东农业:转方式,让农村更美粮仓更满
又到一年收官时 ,山东省农业部门传来好消息 ,今年山东在全国率先实现粮食总产“十一连增” ,总产达到905.64亿斤。这个占全国7.5%的产量 ,是以约占全国1.08%的水资源、5.48%的耕地取得的。
在如此局迫条件下 ,怎样继续实现高基数上的增长?山东的回答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依靠科技支撑和创新驱动 ,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 ,实现可持续发展 ,让农村更美粮仓更满。
新机制让全省科研力量抱团
科技创新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农业科技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中具有同样作用。
山东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玉米创新团队 ,在近日召开的全省“创新团队”建设会议上受到表扬:运转三年 ,培育玉米新品种4个 ,推广面积达120万亩 ,增产600万公斤 ,新增经济效益6000万元。
以启动于2010年的创新团队建设为代表 ,山东正进行深刻的农业科研体制创新。在全国山东是较早启动这项工作的省份之一。据省农业厅厅长王金宝介绍 ,创新团队的最大优势 ,是打破科研单位的条块分割 ,围绕农产品产业链设置科研岗位 ,整合全省科研力量进行攻关。譬如玉米创新团队 ,设置了育种、栽培等四个岗位 ,聚集了山农大、青农大、省农科院和五个市级农科院的专家。
山东对创新团队的投入是重磅的。据介绍 ,山东是全国最早落实创新团队建设经费的省份之一。对每个团队的投入 ,已由启动时的1000万元 ,增加到今年的5000万元 ,预计“十二五”期间的总投入将达到2亿元以上。
大投入换来大回报。据不完全统计 ,前三批启动的九个创新团队 ,共审定新品种42个 ,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励30余项 ,发表论文百余篇。目前山东共启动15个创新团队 ,调动农业科研人员两万人左右。
(文章来源: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