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揭秘四万年前青藏高原上的石器制造厂
遗址现场 中科院古脊椎所供图
■本报见习记者 程唯珈
作为北半球最具挑战性和最恶劣的环境之一,青藏高原平均海拔高于海平面约4千米,年均温度接近冰点,大气中的氧含量只有海平面的一半。这样的几近不毛之地,几万年前依然活跃着人类的身影。
11月30日,《科学》杂志在线发表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科院古脊椎所)的一篇研究论文,公布了尼阿底遗址这处来自青藏高原腹地的重大考古发现及其研究成果。该发现将人类首次登上青藏高原的历史推到3万至4万年前,书写了世界范围内史前人类征服高海拔极端环境最高、最早的纪录。(相关报道见本报12月3日第1版)
“尼阿底遗址”
一直以来,关于青藏高原的人类殖民问题备受考古学家关注,但研究都缺乏考古证据。
“石叶技术是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独特的工具制作技术,具有预制石核—定向剥片—系统加工等固定的操作链流程,其产品规范、精致、锋利,代表人类石器技术和认知能力的一座高峰,为征服高原等极端环境提供了有力的技术装备。该技术体系被认为是早期现代人的文化标识。”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员高星介绍,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中科院古脊椎所高星课题组和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合作,经过多年的调查、发掘与研究,在藏北羌塘高原发现一处具有原生地层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取名为“尼阿底遗址”。
因该成果的重要性,《科学》配发了由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张家富和世界著名考古学家、英国科学院院士Robin Dennell的远景(Perspectives)文章,该文章说明该遗址海拔4600米,处在一个已干涸湖泊的边缘,并且在黑色板岩组成的低矮山脊的附近。这片山脊为制作石器提供了充足的高质量可剥片的石料来源。不同于青藏高原几乎所有含有貌似石器的遗迹,该遗迹有近2米厚的可分层的沉积物,共分为3层。
大型石器制造厂
团队从该遗址中共发掘了3600多件石器制品,其中300件出自最下部地层,200件出自于由砂和砾石组成的中部地层,其余的出自顶部地层的粉砂和砂沉积物中。出自各层的石器组合没有明显的类形学、石器技术或形态学上的差别。考古学家推测,所有的发掘物都是同一石器组合,主要都和下部地层相关,其中的一些被冻融作用和冰冻土溜等地质作用使其穿过地层并到达了上部。
从这些石器组合中可以看出,当时古人在该地的主要目的是制作具有平行双面的长型石叶,该石叶可被用作刀具并安装在骨质或木质的手柄上。其中部分石叶长达20多厘米,足以显示原材料的质量以及制作者的技术。
“该遗迹和可剥片石料来源点比较近,因此它可能是一处石器加工作坊。该作坊生产的工具主要用于狩猎。毕竟,对于旧石器时代的猎人来说,青藏高原吸引人之处必定是成群的瞪羚、马和牦牛(可能还有其他食草动物,例如披毛犀)。”Robin Dennell认为。
几万年前的征服
面对眼前这堆古人制作的石器,年代测定显然非常关键。因为没有足够放射性碳测年材料,所以考古学家主要选择了光释光(OSL)技术来完成。该技术是通过测定沉积物距离最后一次暴露在日光下的时间来完成测年,主要利用普遍存在的沉积物测年物质石英和长石矿物,现已被广泛应用于构建过去50万年来人类进化和扩散迁移的年代序列。
测年实验发现,遗址顶部地层时间为4000到1.3万年前,大体处在全新世。中部地层为1.8万到2.5万年前,显示埋存于最后一次冰河最大期,那时各种条件都处在最恶劣的状态。最深部位的底部地层的年代最老,大约3万到4.5万年前,很可能指示了这些石器的年龄。该年代与该层中贝壳的放射性碳测年结果(校准年代为距今4.4万年)一致。同时,青藏高原的古环境证据还显示该时期的气候没有现今这么恶劣。
遗憾的是,在尼阿底遗址中,考古学家没有发现任何骨化石,因此没有关于最早藏人和他们狩猎动物的骨头等直接证据。
“即便如此,来自尼阿底的证据显示人类在3万至4万前就生活在海拔4600米高的地区,说明人类这个物种作为一个殖民动物,对环境的征服是多么的成功。”远景文章介绍,它的意义不仅是对青藏高原、对中国人,更是对整个晚期智人,作为殖民者踏足世界各个地方,征服各种极端环境能力的特别有力的证明。
相关论文信息:DOI: 10.1126/science.aat8824
《中国科学报》 (2018-12-07 第1版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