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2018年成果显著

11月25日,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第二届学术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在我校召开。会议显示,即将过去的2018年,重点实验室在科学研究与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果。


会议现场

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旭主持会议,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中国工程院邓秀新院士、吴孔明院士、康振生院士,中国农业大学彭友良教授、巩志忠教授,北京大学李毅教授,中科院遗传发育所高彩霞研究员,山东农业大学郝玉金教授以及我校许金荣教授等委员,实验室全体人员及学校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会议,我校校长吴普特出席会议并致辞。


实验室主任康振生院士作汇报

实验室主任康振生院士回顾总结了2018年实验室在科学研究与学科群建设、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对外开放与国际合作、学术交流与运行管理等方面的进展,分析了实验室存在的不足和2019年工作计划,汇报了2019年开放课题拟资助方案。实验室研究方向主任宋卫宁教授、郁飞教授、王晓杰教授和马锋旺教授分别汇报了各个研究方向2018年科研工作进展。

一年来,实验室发表SCI论文214篇,其中影响因子5以上论文28篇,发表学校认定双一流A刊2篇、B刊10篇,包括本领域具有重要影响的国际学术期刊Nature Plants、Molecular Plant、Plant Physiology等,同时作为国内唯一参与单位参与完成了六倍体小麦全基因组序列的测定及图谱解析,完成了小麦7DL染色体的物理图谱及测序等工作,相关成果在Science发表。

一年来,实验室申报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已公示)和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已公示)。审定农作物新品种9个,其中国审小麦新品种“西农511”被认定为第一批绿色抗病品种,经营权转让费高达445万元,创下西北地区新高。

一年来,实验室队伍建设也捷报频传,王晓杰教授、刘慧泉教授、沈锡辉教授入选国家及部委人才项目。

各位委员对实验室工作报告进行了审议,认为实验室在各个方面都开展了扎实的工作,完成了2018年度工作计划,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同时建议实验室进一步凝练研究内容,围绕实验室主攻方向完善顶层设计,引导科研人员集中攻关,力争取得重大研究进展;依托“双一流”学科群建设,充分利用国家、陕西省及学校政策,积极引进和培养青年优秀人才;加强实验室国际化建设,充分发挥国际合作研究平台和国际合作项目的作用;充分利用好国家重点实验室仪器设备专项经费,加强实验技术队伍建设,进一步发挥平台的功能和作用。


吴普特校长与参会代表合影


王学锋 终审:郭建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