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转基因:如何才能谈转基因不色变?
嘉宾:金国胜,湖北省农业科技人才办公室副主任
转基因可以称得上当今社会“割席断交”第一话题,原本一团和气的饭局,如果有人提出了转基因的话题,席间瞬间又会爆发一片争论。
近日《黑龙江日报》的一篇人物专访,又燃起了争论的烽烟。标题是《王小语:非转基因大豆的坚守者》,在转基因问题上充满着对公众的误导。随后,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院所长,博士生导师林敏撰文反驳:转基因安全本质上是一个科学问题,科学问题不怕争论和质疑,但是,关于转基因安全性的任何质疑和争论都必须以科学证据为基础,争论回归科学,质疑要有证据。
在转基因问题上,作为普通大众应该如何看待?
如何才能谈转基因不色变?
主持人:金主任,近期有媒体曝光:2017年我国进口大豆9542万吨,主要就是转基因大豆。以转基因大豆为原料直接或者间接生产出来的各类油、肉蛋、奶等食品,已经进入千家万户,这种关乎全民健康的问题,容不得半点含糊的。首先请您针对近期最受关注的转基因进口问题给大家科普一下。
金国胜:这个问题包括两个方面。
01 转基因到底安不安全
转基因安全问题本质上是一个科学问题,科学问题不怕争论和质疑。纵观科技发展史,每次重大颠覆性理论和技术突破,都会引发激烈的争论,如达尔文进化论、牛痘接种、杂交育种等等,转基因技术也不例外。但是,关于转基因安全性的任何质疑和争论都必须以科学证据为基础,争论回归科学,质疑要有证据。长期以来,国内之所以有转基因产品安全无定论的错误认识,是因为混淆了转基因技术、研发中的转基因产品与通过安全评价的特定转基因产品三个概念。与其它所有高新技术一样,转基因技术存在潜在的安全风险,需要进行严格的安全评价和有效监管。转基因产品是否安全关键看转入的基因、表达的产物以及转入过程是否增加了相关的风险,因此需要个案分析,逐个开展安全评价以确保安全。这是世界各国加强转基因安全管理的通行做法,同时也为目前商品化生产的特定转基因产品的安全性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保障。需要特别要强调的是,通过安全评价的特定转基因产品,如我国进口的转基因大豆品种,其安全性有充分的科学保障的。
02对转基因进口农产品的管理问题
我国对于转基因农产品进口实行安全证书制度,有严格的审批程序,安全证书的审批,在国际上也是最严格的。根据我国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的规定,一个转基因农产品想要进口,必须满足以下四个条件:
(一)输出国家或者地区已经允许该转基因产品作为相应用途并已投放市场。
(二)输出国家或地区经过科学实验,证明该转基因产品对人类、动植物、微生物和生态环境无害。
(三)经我国认定的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检测机构检测,确认该转基因产品对人类、动植物、微生物和生态环境不存在危险。
(四)有相应的用途管制措施。这不但要求,凡是进口到我国的转基因农产品,必须已经在本国上市和消费。还要经过我国的委托的科研机构检测。而其他国家的进口审批一般只要求出口商提供证明资料即可。
主持人:长期以来国人对转基因的态度就是“谈转色变”,认为只要是转基因作物就是危害子孙后代的事情。听说,你们团队已经持续几年在对公众进行转基因科普。为什么这么做?
金国胜:开展转基因科普宣传是基于以下3个方面的考虑:
第一是科学发展的内在需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学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的动力,是社会经济进步的源泉,科学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冀,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转基因生物技术同任何颠覆性的科技发明一样,公众的认知还有一个过程,社会对转基因技术有争议、有疑虑是正常的,开展转基因科普宣传是科技工作不可或缺的部分。
第二是转基因生物技术发展的需要。转基因生物技术是现代生物工程的一项新技术,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医药、工业、农业、环保、能源等领域。关于转基因生物技术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早在2013年12月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就强调:转基因技术是一项新技术,也是一个新产业,具有广阔发展前景。对于转基因技术,一是要确保安全,二是要自主创新。也就是说,在研究上要大胆,在推广上要慎重。转基因作物产业化、商业化推广,要严格按照国家制定的技术规程规范进行,稳打稳扎,确保不出闪失,涉及安全的因素都要考虑到。要大胆创新研究,占领转基因技术制高点,不能让转基因农产品市场都让外国大公司占领。尽管转基因生物技术发明有20多年了,但由于这项技术与生命安全、环境安全密切相关,公众关心,媒体关注,争议多,谣言多,“转基因有毒、致病致癌、不孕不育、导致超级杂草”等谣言满天飞,导致将转基因生物技术妖魔化,使一个本身属于科学范畴的问题演变成一个社会问题,这有违科学精神,需要正确引导,只有通过科普,才能还原科学真相,澄清谣言,引导公众不信谣不传谣不恐慌,从而促进转基因生物技术健康发展。
第三是职责所在。2015年,中共中央、湖北省委的一号文件首次对转基因科普提出要求,农业部在工作部署中也提出了明确要求,2017年中宣部办公厅、农业部办公厅再次联合发文,要求加大对转基因生物技术、政策法规、安全监管措施等内容的宣传力度,党和政府及有关部门连续5年将转基因科普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如果我们不将工作落实到位,那就是失职失责,是对事业不负责任的表现。
主持人:关于转基因的话题,关系到普通人的一日三餐,每个人都有表达观点的权力,如果这种观点的基础不是基于事实,而是只是空泛的表达一种情怀,则没有意义。我省如何开展农业转基因科普宣传工作。
金国胜:我省开展农业转基因科普宣传活动的力度大,得到了农业部的充分肯定。
据统计,仅省级层面2014年以来,共计投入转基因科普宣传经费100多万元,印制宣传资料近4万余册, 省农业厅组织专家团队深入到30多个社区、20多所高校、10多个活动平台,开展了50余场次科普宣传活动,受众人数3万多人,这还不包括我们《湖北之声》听众的受众人数。还有其他部门、市县农业部门、科研单位也开展了大量的科普活动。我们组建了转基因生物技术科普专家团队,采取进社区、进乡村、进企业、进广场、进机关、进学校、进媒体等“七进”的模式开展科普宣传活动。主要形式有:
一是抓好大众的科普。采取进社区、进乡村、进广场的形式,面对普通群众,宣讲转基因生物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安全监管法规,当面接受公众咨询,讲明事实真相,澄清谣言,消除公众疑虑,与此同时发放科普资料,摆放科技展板。活动主要选择在居民集中、人流量大的社区,农村村委会等人流量多的场所。
二是抓重点人群的科普。采取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的形式,抓住重点人群,除了提高他们对转基因生物技术的认识外,还引导这批人传播转基因生物技术正能量,充当转基因科普的第二能量。
三是利用媒体的大受众面科普。农业部在其官网上开辟了《转基因权威关注》栏目,我省各级农业部门都在其门户网上进行了链接,深受公众关注。我们从事转基因安全管理的工作人员,也在利用微信、朋友圈、单位公众号进行大众网络科普活动,理直气壮普及转基因科普知识,正面回答转基因技术的安全性。不少媒体朋友积极支持转基因生物技术的科普宣传活动,多次正面报道有关内容,有效地传播了科学正能量。今年我们首次与湖北人民广播电台合作,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以后还要与更多的媒体合作开展这项活动。
四是利用重要科普平台科普。每年,我们利用全国科普活动日、全省科技活动周等大型活动平台,积极与有关部门沟通合作,先后赴有关地市州、武汉植物园等开展大型的转基因科普活动。
主持人:听说,你们团队从2014年起,系统地开展转基因生物技术科普工作有5年的时间了。第一年你们在社区科普转基因时,还有居民打110报警。现在怎么样呢?要让人们谈转基因不色变,还有哪些路要走?
金国胜:它的效果很难用数据说清楚,因为人的认识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但我们可以用很多的具体事例来衡量它的效果。例如:我们第一年在社区做科普的时候,有向110报警的,说我们在社区推销转基因食品,造谣惑众。也有说我们是汉奸卖国贼,出卖国家利益。还有在我们活动现场打擂台演讲的,公开宣称转基因致癌等谣言,更有甚者掀掉了我们的宣传资料,可见公众当时对转基因的抵制有多大。
现在不同了,经过5年的政府、专家发声宣讲,在今年的4个活动现场没有发生一例上述现象,反倒有不少公众与我们和专家主动讨论转基因技术的应用以及谣言真相,我觉得这就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另外,前期我们在科普时作了一个社会调查,在黄冈和咸宁的两个村对100多个农民进行了问卷调查,赞成和支持发展转基因技术的有34%,这比前不久某媒体发布的数据13%要高出不少,尽管样本数量很小,不具备可比性和代表性,但也能说明我们的科普工作还是有效果的。
因生物技术科普的路还有很长一段要走,我们要坚持成功的科普宣传方法,不断创新新的方式方法,坚持“七进”方式,充分利用媒体受众面广的特点,加大媒体宣传力度,要抓住特殊群体宣讲,培植科普力量,培养一批科普宣传大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