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浦城:薏米的“升级路”
近日,由中国品牌建设促进会和福建省品牌建设促进会共同发布的南平市地理标志品牌价值评价榜单上,“浦城薏米”以品牌价值47.79亿元,占据榜单第三位。
浦城薏米经历过从辉煌到沉寂的波折发展,直到2008年,“浦城薏米”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全县保护传统精品的意识被逐渐唤醒,薏米产业走上“升级路”。
重振产业
浦城多薏米,其源在官路。在浦城县官路乡,一垄垄的薏米田正值生长期,绿意盎然。官路村村支书廖水生正在等待一场及时雨。
“种薏米不能太干旱,下雨就是给我们农民‘下钱’呐。”廖水生人称“薏农老廖”,是官路乡最早办薏米专业合作社的资深薏农。薏米何时灌溉,何时施肥,他都门儿清。如今,薏米成为全乡的支柱产业,有他的一份功劳。
浦城种植薏米有4000多年历史,由于粒大色白、口感糯甘稠,被奉为上品。然而,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许多外地商贩以次充好,将其他品种的薏米混作浦城薏米售卖,导致浦城薏米在市场上的口碑每况愈下。没了市场,农民丧失种植薏米的积极性。“2008年,全县种植的薏米连500亩都不到。”官路乡农技站站长、科技特派员邱国富说,大多数农民选择改种水稻。“官路乡多山垄田,种不了水稻,只能抛荒。”邱国富说,山垄田较为分散,连不成片,有一定的坡度,虽不适合种稻,却是种植薏米的绝佳场所。
2007年,老廖起了重振薏米种植的念头。他领着同村三人流转60亩的抛荒山垄田,锄草松土,带头种薏米。没想到,第一年收成的薏米就在市场涨到每公斤6元。浦城为重振浦城薏米的名声,2008年将“浦城薏米”申请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借着政策的东风,2009年,老廖带领全村农民成立浦城县官路乡信源薏米专业合作社。同年,浦城县薏米产业协会成立,全县围绕薏米产业,做起“大文章”。
品质加分
“浦城薏米”作为国家地理标志,成为全县统一品牌,给薏农们吃了一颗定心丸。在官路乡,近九成的农户加入种植薏米行列。近年来,薏米种植面积逐年稳步增加,今年全县种植面积3万亩,预计总产量可达5000多吨。同时,薏米的价格显著提升,最高收购价每公斤可达9.4元。
薏米产量大了,如何保持品牌的竞争力?“只有精耕细作,才能保证薏米的品质,打响‘浦城薏米’品牌。”浦城县薏米协会会长黄金星说。如今,浦城薏米种植改变传统粗放的种植模式,推广科学种植,从种子统一繁育、生产资料购买、种植技术指导、病虫害防治、产品销售等方面为薏农提供一条龙服务,通过购买农机补助等方式,鼓励薏农深耕细作,提升薏米整体产量和品质。
2011年初,“浦薏6号”通过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认定,浦城薏米有了自己的当家品种。浦城以每亩300元的补助,鼓励薏米种植合作社建立繁育基地,确保种子纯正。在官路乡“浦薏六号”繁育基地,邱国富等农技高手对良种进行繁育和提纯复壮,专注提高此品种的产量和质量。
薏米收成后,初加工至关重要。“以前,我们用古老的碾米机给薏米脱壳,花费的人工和时间多,效果也不好。”老廖说,为提升薏米的加工质量,他曾把薏米带到湖南定制脱壳机、抛光机。合作社能壮大,离不开先进的设备,如今,信源薏米专业合作社的薏米从脱壳、去石、抛光、色选到筛粒、扇灰、装袋全过程实现机械化。今年,合作社还建起薏米储存库和烤干房,将进一步提升薏米质量。
如今,浦城薏米的种植技术推广到全县10多个乡镇,全县成立14家薏米专业合作社。乡镇之间以传帮带形式,铺开薏米种植,带动乡村振兴。信源薏米专业合作社不仅在本乡联结农户1036户,种植薏米3200亩,还在鼓楼乡两个村建立200多亩的薏米种植试点,除了提供技术支持外,与薏农签订合作协议,以一公斤8元的保护价收购薏米,解决他们的销售之忧。
品牌升级
随着种植面积不断增加,浦城薏米的总产量不断攀升,传统销售模式开始暴露出局限性。为此,浦城引进浙江康莱特医药有限公司与种植户直接签订薏米收购合同,确定最低收购保护价。同时,鼓励建立浦城薏米产品销售网络平台,对年网络营销额首次达500万元以上的给予奖励,让浦城薏米踏上“互联网+”的快车道。据不完全统计,浦城去年网络销售量达2000吨。
浦城县政协副主席孟世芬在该县分管薏米产业,她说,如今全县正通过招商引资,引进薏米精深加工龙头企业,鼓励企业研发薏米主打产品,带动产业发展,做强浦城薏米品牌。浦城通过资金鼓励的形式,给达到国家级、省级、市级标准的薏米产业龙头企业技术中心分别给予5万元、2万元、1万元补助。企业参与制定产品行业标准、产品国家标准,标准通过并实施还将获得补助。薏米产品获得驰名商标,取得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的,也分别给予奖励。如今,浦城县木樨园开发的薏米粽、匡山酒业生产的薏米酒,被评为浦城县旅游“十佳伴手礼”;仙芝科技生产的红豆薏米粉,在市场上销量不俗。随着薏米饼干、薏米面条、薏米酒等产品渐渐走俏市场,“浦城薏米”品牌也将以更为多样的形式,走进全国百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