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现代农业高位求进逐梦前行
本报记者 李永生 李丽颖 阮蓓
天府之都,锦官花城。
作为一个人均不足半亩耕地、养活1400万人口的西部中心城市,成都实现“米袋子”、“菜篮子”基本自给平衡,靠的不是单纯增加播种面积,而是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作为一个拥有几千年农耕文明积淀的历史古城,成都提升农业生产水平,靠的不是过分依赖于农业资源的消耗,而是通过创新机制体制激发活力。
成都人历来敢梦想,历来能实现梦想。实现农业现代化,无疑是谱写中国梦成都篇章的应有之义。如何将成都的农业发展再提升到一个更高层次,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让农业发展最大程度惠及群众,也是成都人的现代农业梦。
初冬时节,行走在成都广袤的大地上,特色高效农业连片成带,农业创新热潮奔涌澎湃,产村相融、村美民富的美丽画卷随处可见。记者在深入采访中探寻推进成都现代农业逐梦前行的非凡力量,感受在改革和创新中激荡的强劲脉动。
大思路引领大布局
作为省会城市中唯一整体推进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成都坚持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定位,提出以集中连片产业基地建设为重点的示范区建设新思路,提高全市“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的保障能力
在四川新一轮跨越发展中,四川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成都要当好全省发展的“首位城市”。对成都而言,担当起“首位城市”的发展之责,走在新一轮改革开放前列,是对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具体贯彻落实,更是成都在整个西部地区的地位和优势所决定的。
以明辨大势的战略眼光,成都市委、市政府确定了“稳中快进、领先发展”的基调,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切实发挥好“首位城市”带头带动引领示范辐射作用。
成都要实现“首位城市”率先基本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是关键。尽管比重很小,却不可替代、不可或缺,正是农业日益凸显的特质。如同陀螺的“尖”一样,再大的“身”若要旋转都离不了“尖”。彰显农业分量的“陀螺论”符合西部中心城市成都的发展实际。
作为省会城市中唯一整体推进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成都坚持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定位,提出了以集中连片产业基地建设为重点的示范区建设新思路。2013年初,成都开始重点对现有特色产业基地进行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品牌化的打造提升,力争3年内建成10个粮经产业新村建设成片推进综合示范基地,在整体提升示范区建设水平的同时,提高全市“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的保障能力。
保供应、促发展,这是1400多万人口的成都现代农业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正是建设10个粮经产业新村建设成片推进综合示范基地的核心目标。在规划之初,成都依托优势特色产业,重点在全市二三圈层区(市)县,围绕都市现代农业“一线一品”示范线,以及新农村示范片,在粮食、蔬菜、猕猴桃、伏季水果、食用菌、茶叶等优势特色产业主产区域,组织实施提升建设10个粮经产业新村建设成片推进综合示范基地。
从全长72公里的“成新蒲”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带,可以看出成都对农业发展的深谋远虑和精心布局,其中涉及到的6个县市22个乡镇,突出各自特色,错位发展,成片推进。其中,双流段以特色水果和粮油生产为主;新津段(含崇州、大邑)以有机绿色蔬菜和粮油生产为主;邛崃段以高端制种、粮油生产和设施农业为主;蒲江段以特色水果生产为主。
从点到线,从线到带,成片推进,集中发展,成都现代农业在转型提档中,实现“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供应的稳定。“通过示范基地建设,带动全市粮食单产水平提高了5公斤,稳定提高粮食自给能力;蔬菜年新增产量12万吨左右,在自给有余基础上,每年保持100万吨以上的外调能力。”市农委主任许兴国介绍。
(文章来源:农民日报—中国农业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