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报》:新品种好技术促黄淮海大豆丰产

《中国科学报》,10月17日:第6版,科研

新品种好技术促黄淮海大豆丰产

“从河南省获嘉县到原阳县,再到山东省梁山县,‘郑1307’大豆新品种今年的表现非常突出,实现了高产每亩334.73公斤、60亩大田亩产289.24公斤的好成绩,远超国内平均亩产120公斤,甚至超过美国220公斤的平均亩产。”日前,在山东省梁山县举行的黄淮海大豆优质高产广适新品种“郑1307”测产验收会上,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韩天富说。

黄淮海地区是我国食用大豆的主要产区,培育适宜黄淮海地区种植的优质高产多抗广适大豆新品种对满足我国食用大豆需求意义重大。

韩天富介绍说,黄淮海地区大豆产业存在着优质高产广适特征的突破性大豆品种较少,比较种植效益偏低,分子标记技术与常规育种结合不紧密,育种资源“碎片化”,缺少高效的公共育种平台以及麦茬免耕新条件下大豆良种良法配套技术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严重制约着黄淮海地区大豆产业的健康发展。

为此,韩天富带领团队在“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支持下,开展了黄淮海大豆优质高产广适新品种培育工作,此次测产的“郑1307”就是该项目近期取得的成果之一。

据悉,“郑1307”是河南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大豆研究室主任卢为国研究员选育的适用于黄淮海地区加工专用大豆新品种,具有高产稳产、品质优良、早熟抗病和适合机械化管理的特点。该品种2017年最高亩产为328.3公斤,今年在同一地块又创造了亩产334.73公斤的好成绩。

“郑1307”加工豆浆蛋白回收率高达80.1%(一般品种在75%),每公斤“郑1307”大豆籽粒可加工豆腐3.82公斤,可以作为豆腐、豆浆加工专用品种。

优良品种配合先进的栽培技术是获得高产的关键。在黄淮海地区,小麦—大豆一年两熟是主要生产方式。但是小麦收获后的大量秸秆给大豆播种带来了很大困难,播种质量差是该地区大豆产量提高的主要限制因素。

国家大豆产业体系专家研制出大豆免耕覆秸精量播种技术。该技术以新型播种机为载体,秸秆处理、精量播种、侧深施肥、秸秆覆盖一次完成,不仅保证了播种质量,而且节约种子用量20%以上,实现一播全苗,充分发挥了高产品种的产量潜力,农民无须烧秸秆,一举多得。

在梁山县测产的这块地就是采用该技术播种,创造了大面积高产典型,使农民看到了种植大豆轻松获得亩产250公斤以上的希望。

卢为国介绍说,在抗病性方面,“郑1307”在2015年经南京农业大学国家大豆改良中心接种鉴定,对大豆花叶病毒株系SC3表现中抗、对SC7表现抗病;南京农业大学植保学院鉴定,“郑1307”抗疫霉根腐病7个小种。在机械化管理方面,“郑1307”抗倒伏、抗裂荚、底荚高度适中,这些特性非常适合机械化收获。

测产会现场,测产专家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盖钧镒认为,“郑1307”株型紧凑,耐密抗倒,与免耕覆秸栽培技术配合使用,增产增收效果显著。建议加快该品种和免耕覆秸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黄淮海大豆生产的发展。(史俊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