绷紧粮食安全“弦” 看好自己的“饭碗”!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以下简称《规划》),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规划》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经济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有利于推动农业从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增强我国农业创新力和竞争力,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奠定坚实基础。
目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新进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全国粮食总产量连续5年保持在1.2万亿斤以上,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发生重大变化。重要农产品(000061,股吧)收储制度改革取得实质性成效。
不过,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农产品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深度不够,农业供给质量和效益亟待提高;农民适应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竞争的能力不足,农村人才匮乏。特别是从国际环境看,我国统筹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空间将进一步拓展,但外部环境发生明显变化,国际农产品贸易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仍然突出,提高我国农业竞争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妥善应对国际市场风险任务紧迫。
《规划》认为,乡村生产空间是以提供农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国土空间,兼具生态功能。应围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充分发挥各地优势。
《规划》认为,应夯实农业生产能力基础。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在以往的很多时间,我们经常听到的是保证18亿土地红线不突破。期货日报记者仔细阅读《规划》发现,《规划》要求加强耕地保护和建设。其中提到要严守耕地红线,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完成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划定工作,确保到2020年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15.46亿亩。与此同时,要大规模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确保到2022年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所有高标准农田实现统一上图入库,形成完善的管护监督和考核机制。加快将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细化落实到具体地块,实现精准化管理。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实施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行动,到2022年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0.4亿亩,耕地质量平均提升0.5个等级(别)以上。
实际上对于我们经常跑“农业口”的记者来说,早已没有了地大物博的概念,近年来,随着各项建设的推进,加上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流失等,我国不但种植农作物的面积逐年下降,而且粮食生产能力依然很脆弱。《规划》的出台将有力地保护我国的粮食生产能力。
《规划》表示,要健全粮食安全保障机制。要求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建立全方位的粮食安全保障机制。按照“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要求,持续巩固和提升粮食生产能力。深化中央储备粮管理体制改革,科学确定储备规模,强化中央储备粮监督管理,推进中央、地方两级储备协同运作。鼓励加工流通企业、新型经营主体开展自主储粮和经营。全面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完善监督考核机制,强化粮食质量安全保障。加快完善粮食现代物流体系,构建安全高效、一体化运作的粮食物流网络。
记者翻阅相关资料发现,2017年我国仅进口大大豆项就高达9555万吨,2018年1—8月我国进口的谷物及谷物粉数量虽然有所下降,但仍高达1641万吨。而近年来我国粮食总产量一直在6亿吨左右徘徊。
目前,中美贸易问题仍没有解决,我们进口大豆等农产品成本面临抬高的问题,同时多年来积累下来的玉米、小麦、稻谷等库存正在加速去库存化。而我们只能确保到2020年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15.46亿亩。相对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加上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导致的农产品需求不断增长,我们的土地与其生产出来的粮食都太少了。因此,15.46亿亩永久基本农田将让我们如何保证粮食安全“弦”绷紧。这更加说明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的重要性。
另据记者了解,《规划》还要求促进小农户生产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要求深化重要农产品收储制度改革,如深化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完善市场化收购加补贴机制;合理制定大豆补贴政策;完善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增强政策灵活性和弹性,合理调整最低收购价水平,加快建立健全支持保护政策;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培育壮大骨干粮食企业,引导多元市场主体入市收购,防止出现卖粮难;深化棉花目标价格改革,研究完善食糖(糖料)、油料支持政策,促进价格合理形成,激发企业活力,提高国内产业竞争力。
(文章来源:和讯网 期货日报,作者:乔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