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丰收背后的科技密码
《河南日报》,9月26日:第05版,特刊
丰收背后的科技密码
□ 本报记者 李运海
正阳为什么会一跃成为全国花生第一县?延津如何打造“中国第一麦”品牌?9月21日,在省农科院举行的“强科技,迎丰收”系列活动中,来自全省的基层农户和农业工作者代表,以自己的切身体会,讲述丰收背后的科技密码。
延津县农林畜牧局局长李占先一语惊人:“打造‘中国第一麦’,延津绝不吹牛!”在河南小麦的发展历程中,延津小麦创造了多项全国第一。
2002年2.5万吨延津“金粒”牌小麦代表中国小麦新形象出口新西兰、印度尼西亚等国,结束了长期以来中国小麦只能作为饲料粮而不能作为食用粮出口的历史。2003年3月,“金粒”优质小麦与美国、加拿大等国的小麦在郑州粮食期货市场上并列挂牌销售,影响着全国乃至世界的小麦价格。
我省提出“四优四化”后,延津县抓住这一契机,在优质专用小麦上做文章。如今,延津优质强筋小麦种植面积已突破50万亩,有45万亩国家级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25万亩优质酵母种子繁育基地,延津县还与贵州茅台集团共建了2万亩有机小麦基地。
“正阳土壤本来不适宜种花生,但偏偏就种了170多万亩,这是农民创造的奇迹,也是科学技术创造的奇迹。”正阳县花生研究所所长余晖说。
20年前,正阳花生种植的品种主要是“白沙1016”“红花1号”等,品种老化退化严重,亩产只有200多斤。2003年,正阳引进了省农科院培育的“远杂9102”花生品种,当年产量翻番,全县轰动了,第二年,农民彻夜排队抢购种子。目前该品种在正阳种植面积超过100万亩,是当地的主导品种。余晖说:“一个花生品种成就了一个花生大县。”
如今,省农科院花生研究团队建立的花生远缘杂交育种技术体系,创制了一批优质、抗病新种质和新品种,引领我国花生远缘杂交育种跻身世界领先行列。选育的“豫花1号”“远杂9102”等相继成为河南省的花生主导品种和我国北方花生产区的主栽品种,累计推广超过1.2亿亩,累计增产花生230万吨以上,增加社会经济效益130亿元。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是促进我省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根本途径。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省农科院院长张新友说,我省正在探索一条以科技提升品质、以品质铸就品牌、以品牌带动产业的农业发展新路。这其中,“延津强筋小麦”“正阳花生”等就是科技引领产业发展的典型。未来,将推动更多的科技成果在中原大地开花结果,让广大农民更多地享受科技带来的红利,收获更多的喜悦。③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