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收储制度改革: 让农民不再为种地发愁
近日,记者来到呼伦贝尔扎兰屯市卧牛河镇,只见田地里大豆苗长势非常好,高的达到了一米多,结满了豆荚。
在长发村6组,72岁的沙士敏正在自家的大豆地旁割猪草。他家一共80多亩地,50多亩种的大豆,比去年多种了10亩。沙士敏说,他家大豆地好,种得也好,平常一亩产量都在400斤左右,今年雨水特别好,产量还要高。
沙士敏给记者算了算账,现在大豆收购价格在一块七左右。今年亩产按500斤算,刨去成本,每亩种植收益在500元左右,加上国家的补贴,每亩预计能纯挣700元左右。这两天,他还把去年存下的一万多斤大豆以一块七毛一的价格卖了出去,挣了2万多元。“国家的政策好,我们的收入才高啊。现在真的不用再为种什么、怎么种发愁了。”沙士敏笑着说。
扎兰屯市农牧业局农业生产办主任封慧戎告诉记者,扎兰屯由于气候和轮作倒茬等原因,很适合大豆种植。受前些年玉米价格高、大豆收益低的影响,扎兰屯市的大豆种植面积曾经从最高120万亩左右降到了40万亩左右。近年来,在国家粮食收储制度改革的推动下,扎兰屯市的玉米种植面积逐年减少,大豆面积逐年增加。
“今年,国家将大豆种植者补贴从去年的每亩150元提高到200-210元。我们农业部门在春播前也积极宣传相关补贴政策,提高豆农种植意向。今年我市大豆种植面积比去年增加了17万亩,达到70万亩,占全市总播面积的五分之一。”封慧戎说。
据了解,多年来,受玉米市场持续走高和比较收益等因素影响,我区一些地方粮食生产呈现玉米“一粮独大”的现象,而且导致库存高企。随之而来的是我区乃至全国的大豆种植面积不断萎缩。
2016年,为着力解决玉米过剩的问题,作为农业供给侧改革重要内容的粮食收储制度改革的第一场硬仗,我国开始推行“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的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去年,又对大豆收储制度进行改革。自治区也相应出台了一系列举措进行积极引导,一方面加快去玉米库存,另一方面调减呼伦贝尔等非优势产区玉米种植面积,增加大豆、杂粮杂豆等优势品种种植面积,并加大粮食深加工产业支持力度。
经过两年多的摸索实践,我区粮食收储制度改革取得初步成效。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我区大播种面积为1400万亩左右,杂粮杂豆播种面积为1500万亩左右,较收储制度改革前2015年的795万亩和904万亩分别增长79.9%和68.1%。
在距扎兰屯800多公里的赤峰市敖汉旗,随着今秋谷子等杂粮的收割,刘僧米业进入了一年中最繁忙的季节。公司总经理刘国栋说,敖汉旗的土壤气候特别适合谷子等杂粮种植,收益相比玉米也差不多。现在公司年销售额有5000多万。另外国家也提倡优质杂粮杂豆种植,公司的发展肯定会越来越好。
据了解,赤峰市杂粮品质优、品种多、产量大,年均种植面积450多万亩,年均产量100多万吨,占全区杂粮产量的30%左右,年杂粮加工能力140万吨,产品受到了消费者的普遍青睐。
自治区粮食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粮食收储制度改革促进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了我区大豆和杂粮杂豆生产优势,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特别是在当今国际粮食贸易形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和经济意义。今后,自治区将继续加大粮食收储制度改革和政策引导力度,变生产优势为产品优势,让粮食产业切实成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文/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钱其鲁
(文章来源:正北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