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气候变化重塑了农业,国际贸易对于解决全球粮食问题将越来越重要
2018年9月17日,罗马-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粮农组织)发布的一份新报告称,由于气候变化势将极大改变全球很多地区的粮食生产能力,农产品的国际贸易对于解决全球粮食问题、应对气候引起的饥饿人数暴涨局面将越来越重要。
《农产品市场状况(2018)》提出,在世贸组织主持下设立的国际贸易规则与《巴黎协定》下设立的旨在应对气候变化的新机制能够做到互相支持。粮农组织报告称,要实现这一目标,各国的农业和贸易政策可能需要进行调整,以促使全球市场成为粮食安全的支柱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工具。
这是因为,气候变化对于全球农业的影响将是不均衡的。它能够改善某些地方的生产条件,但在其它地方则产生负面影响,从而造成一批"赢家"和"输家"。
报告指出,气候变化将对低纬度国家的粮食生产造成最严重的打击,而这些国家中有很多已经饱受贫困、粮食不安全和营养不良之苦。另外一方面,气候温和地区可能受到积极影响,因为天气变暖能够提高农业产量。
粮农组织总干事若泽•格拉齐亚诺•达席尔瓦说,要想防止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与粮食安全差距进一步扩大,"我们必须确保农业贸易的发展和扩大是公平的,并且能够促进消除饥饿、粮食不安全以及营养不良。"
"国际贸易具备稳定市场、将粮食从富余地区重新分配到不足地区的潜力,因而有助于各国适应气候变化,提高粮食安全,"他在报告引语部分写道。
"气候变化对全球的不均衡影响对于农业贸易的影响(尤其是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强化了制定平衡政策的必要性,这些政策应该在支持最脆弱地区的同时加强贸易的调节作用,"格拉齐亚诺•达席尔瓦说。
然而,要想实现这一点,"有必要采取各种政策行动,"粮农组织总干事补充道。需要制定推动全球市场良好运行的贸易政策,并结合气候智慧型国内措施、投资和社会保障计划。
贸易是一张安全网
由于农业生产成本高昂(比如在土地和水资源有限的国家),或者因为气候等自然灾害削减了本国粮食产量,很多国家已经将国际市场作为弥补本国粮食亏空的一种手段。
例如,2017年,孟加拉国遭遇严重洪水,谷物零售价猛涨,涨幅超过30%,随后政府便大幅降低大米关税,以提高进口,稳定国内市场。
同样,南非这个传统的玉米生产国和净出口国近来提高了进口,以缓解连续干旱的影响。
粮农组织报告称,总体而言,开放、可预测、公平的国际粮食市场对于利用贸易支持粮食安全和气候适应很重要。
然而,报告指出,虽然进一步整合市场能够加强贸易对于气候变化影响的调节作用,但对于已经高度依赖粮食进口的国家而言,贸易将加深这种依赖。因此,考虑各国的优先重点和目标是很重要的。
其它政策选择
粮农组织报告提出,除了市场融合措施,还可使用更广泛的非扭曲性政策方法来促使农业贸易更好地帮助农民建立抵御力,提高农场收成,支持粮食安全,以及减少粮食部门的温室气体排放。
在国家层面,这包括提高对研发和农业推广服务的投入,鼓励农民采取气候智慧型方法。投资于能够减少农业排放负面影响的环境计划和生态系统服务也不会影响贸易。
为农民提供支持将是帮助他们提高竞争力、更好平衡进口与出口的关键,在面临气候变化风险的发展中国家尤为如此。
报告称,所有这些备选方法都可以与世贸组织规则以及《巴黎协定》下的新承诺加以融合。《巴黎协定》下的气候变化政策与多边贸易规则之间并没有本质的矛盾。
全球农业贸易的近期趋势
报告还提供了近年来国际农业贸易系统的运行概况,以及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虽然2000年至2008年农业贸易快速增长之后便迎来了2009年至2012年的收缩以及此后的缓慢增长,但农业贸易的总价值在2000年至2016年期间从5700亿美元大幅上升至1.6万亿美元。
涨幅大多受中国经济增长以及全球生物燃油需求上升推动。
值得注意的是,新兴经济体人均收入上升,贫困水平下降,在全球农业贸易中的比重已大幅增加。这推动了粮食消费和进口,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推动了粮食出口(不仅仅是出口到工业化国家,还包括发展中国家)。
确实,以出口价值计,欧洲或美国等传统的粮食出口大国仍然是最大的农业出口国,但是新兴国家正在挑战它们的统治地位。
比如,2000年至2016年期间,巴西在全球粮食贸易中的比重从3.2%上升至5.7%;中国跃过加拿大和澳大利亚成为全球第四大农业出口国;印度尼西亚和印度提高了农业出口,现位列全球十大粮食出口国(分别处于第八位和第十位)。
在同一时期内,美国、欧盟、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的出口总价值共下降十个百分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