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助非洲基本实现粮食安全 将援助50个农业项目
原标题:助非洲基本实现粮食安全 中国将实施50个农业援助项目
“通过中非双方的共同努力,用十几年时间,帮助非洲12亿人口解决吃饭问题,是一项造福非洲、造福人类的义举。”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非农业合作面临难得的机遇和广阔的前景。9月3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宣布,支持非洲在2030年前基本实现粮食安全,将同非洲一道制定并实施中非农业现代化合作规划和行动计划。为此中方将实施50个农业援助项目,向非洲受灾国家提供10亿元人民币紧急人道主义粮食援助,向非洲派遣500名高级农业专家,培养青年农业科研领军人才和农民致富带头人。
9月4日,中国政府非洲事务特别代表许镜湖在记者会上表示,中国要帮非洲在2030年前基本实现粮食安全的目标非常明确,但任务也确实不轻。“通过中非双方的共同努力,用十几年时间,帮助非洲12亿人口解决吃饭问题,是一项造福非洲、造福人类的义举。”
“全球饥饿人口数量在下降,但非洲饥饿人口的绝对数量相对在增加。”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副院长武晋指出,“非洲粮食安全形势依然严峻。粮食进口依赖程度高,一些国家达到30%-40%,饥饿人口占比达20%至25%。全球一半以上的粮食援助流向非洲。”
在中非合作框架下,中国一直在用自己的发展经验帮助非洲提高粮食自主生产能力和农业技术水平。据统计,中国已与16个非洲国家签署农业合作谅解备忘录或议定书,在19个非洲国家援建20个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向37个非洲国家派遣71个援外专家组,共计724人次,累计在非洲各国试种作物品种300多个,传授实用技术500多项,约100万小农从中获益。
中国教会非洲精耕细作
武晋说,与中国相比, 其实非洲农业资源十分充裕。麦肯锡2012年数据统计显示,世界未开发利用耕地有60%集中于非洲地区。但因诸多原因,如农业基础设施不足、化肥生产及使用量低、缺乏育种能力、农业机械化水平差、政府财政支农能力弱,非洲农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举例来说,非洲灌溉成本可高达每公顷18300美元,非洲农业综合发展计划(CAADP)要求各国至少拿出10%的财政投入到农业,但大部分国家只能达到2%-3%的水平。
中非农业合作始于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国一直尝试为非洲粮食安全问题和贫困问题贡献解决方案。2015年,在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将中非农业现代化合作计划纳入中非“十大合作计划”。
中国南南农业合作学院院长、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李小云说,中国对外农业援助一直是建立在平行经验的直接分享上,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特点:上世纪60、70年代主要以建立农业试验站和农场为主,80年代以后将承包责任制的做法应用到对非农业援助项目中,近10年来则将市场驱动型的农业技术转移模式应用到新时期的对外农业援助工作中。
在他看来,对非洲而言,中国农业援助基础体系有很大的参考性。特别是非洲资本严重缺乏,中国劳动密集型农业生产技术体系更容易得到认可。2011年他的团队协助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在坦桑尼亚启动中国农业技术的试验示范项目,引入中国上世纪80年代的农业发展实际经验,让当地玉米亩产提高了2-3倍。“中国农业发展的核心经验其实不是补贴,也不是大规模使用化肥,而是精耕细作,通过增加劳动力投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用劳动力弥补资本不足。”他说,“这一发展模式独立于外债,其产出就是纯的剩余,不需要还账。”
“非洲农业潜力巨大,非洲可以养活世界。”李小云指出,非洲拥有丰富的土地、气候资源和水资源,需要做的是改善生产方式,增加对基础设施的投入。
中非相互需要
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资深研究员兼东亚东南亚和中亚办公室主任陈志钢则表示,面对严峻的粮食问题,非洲非常渴望从其他新兴国家取经,尤其对中国的经验感兴趣。但他也强调,在帮助非洲发展农业的过程中,应由非洲自主选择自己的农业政策,让他们充分发挥主动性去解决遇到的问题。
2006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中国承诺为非洲国家建立10个农业技术示范中心,2009年又宣布示范中心数量增至20个,2016年底已在非洲24个国家援建了25个示范中心(农场),将高产优质品种及先进实用的育苗、耕作、植保、施肥、灌溉、收获等配套技术推广到示范中心周边和东道国各重点农区。
“非洲需要我们,我们也需要非洲。就像谈恋爱一样,不能一头热,两头都热才有机会。”北京德邦大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境外农业开发产业联盟秘书长刘汉武认为,在农业合作方面,非洲也能够给中国提供很多机会。比如,中国的灌机、农机就可以转往非洲市场。
作为一家从事现代农业生产全过程的系统集成商,2010年德邦大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同北大荒集团一起,筹建了援津巴布韦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在大豆、玉米、小麦、马铃薯、蔬菜等作物高产栽培技术和农机、灌溉应用技术方面对当地农户进行培训和推广,中国专家指导下的农作物产量普遍比当地单产高出3倍。
刘汉武认为,下一步中非农业合作应重点在科技、市场、政策、资金和产业5方面下功夫。具体来说,就是把中国先进的农业技术引入非洲,帮助非洲优质农产品打开国际市场,“两优”贷款多向农业项目倾斜,多方合作,解决非洲资金难问题,同时延伸非洲农业产业链条,增加产品出口附加值。
多个项目
受中非发展基金支持
近年来, 随着非洲基础设施环境不断改善,中非农业投资和农产品贸易快速增长。2017年中国与非洲农产品贸易总额突破60亿美元大关,较2006年增长185.3%。截至2017年底,中国企业在非洲投资5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农业项目117个,遍及2/3以上的非洲国家,投资存量148.3亿元人民币,涵盖种植业、农产品加工、渔业等领域。
许多企业相继到非洲国家投资建园、经营农场,其中多个项目得到中非发展基金的支持。2009年,中非发展基金与青岛瑞昌棉业有限公司、青岛汇富纺织有限公司共同出资成立中非棉业发展有限公司,从马拉维起步,逐步拓展到莫桑比克、赞比亚等国家。项目采用国内先进技术和机器设备,开展棉花育种、种植收购、轧花、榨油和销售等业务,逐步构建起完整的棉纺产业链。
2011年底,中非发展基金同中国湖北万宝粮油有限公司共同设立万宝公司,在莫桑比克加扎省启动水稻种植项目。项目计划投资近3亿美元,滚动开发2万公顷土地,规划建设成集种植、养殖、食品加工、贸易、物流为一体的综合性农业现代化产业园。后来,万宝公司退出,中铁二十局带资接管。今年这个农业园项目完成水稻种植3.2万亩,总产量1.357吨,是项目实施以来种植面积最大和单产量最高的一年。受益农户达450户,农户增收最高达3000美元,远远高于当地人均年收入的480美元。目前该项目是中国在非洲最大粮食类投资项目,莫桑比克总统曾多次赴现场考察,并亲自为项目大米品牌取名“好味道”。
9月2日,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举行前夕,中非发展基金与中非产能基金、中国山东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苏丹拉赫德农业公司签署了在苏丹开展农业合作的框架协议,各方决定推动实施中国-苏丹农业合作开发区等一揽子农业项目,拓展苏丹农业领域中农机、育种、纺织、印染等上下游产业,打造出从良种繁育、种养殖基地到农产品加工、物流、贸易的全产业链运营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