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对大豆的爱与愁

基因农业网按:据路透社报道,中国将依靠巴西和其他国家的大豆来替代美国大豆,但大豆库存可能在2019年初耗尽。

据彭博社8月份的报道,巴西大豆经过几个月出口,到了10月份就要收紧了,而此时正是美国大豆出口的时候。大豆进口国如果不考虑美国大豆,就要吃紧了。

美国农业部预测,2018-2019年度中国的大豆进口量将降至9500万吨,这是15年来的首次下降。即使有所下降,这仍然占全球总出口的60%左右。

巴西本年度出口量估计为7500万吨,也就是说即使中国全部买走,仍然面临着2000万吨的缺口。美国预计将出口大豆5550万吨,美国农业部的数据显示,预计阿根廷仅能供应800万吨,也就是说,世界不可能满足中国进口需求。有分析认为,除非中国削减大豆压榨计划,否则中国在2018年底前还要从美国进口至少1500万吨。


基因农业网(panda)译自美国地球政策研究所(Earth Policy Institute):大约3000年前,中国东部的农民就开始驯化大豆作物了。1765年,第一批大豆种子抵达北美洲大陆,但并没有很快作为一种农作物传播开来。此后的大约150年中,大豆只是作为庭前屋后种植的奇异观赏植物。

到了1920年代末期,随着大豆油市场的悄然兴起,大豆从庭院迈入了田间。1930年代,美国大豆产量从40万吨急剧增长至200多万吨。随后,对食用油不断增长的需求进一步刺激了大豆市场,到1950年代,美国大豆产量一跃超过800万吨。

在1940年代和1950年代初期,大豆作物主要为了豆油。然后在1950年代,对肉蛋奶的需求攀升。由于没有新的牧场来支持扩大牛肉和奶牛群,农民们开始为他们的动物喂食豆粕,以生产更多的牛肉和牛奶。到1960年,豆粕已经成为大豆的主要加工品,而次要的是豆油。豆粕的价值第一次超过了油的价值,这是大豆不断变化的作用的早期迹象。

动物营养学家发现,1份豆粕与4份谷物(通常是玉米)混合的饲料可以大大提高家畜和家禽将谷物转化为动物蛋白的效率。这是大豆与小麦、大米和玉米并列的主因。

虽然大豆起源于中国,但它在美国扮演了一个受欢迎的角色。作为动物饲料中混合优质蛋白质的新角色,注定成为美国农业经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大豆产量飙升,中国大豆产量的历史主导地位终结。到1960年,美国的收成接近中国的三倍。到1965年,美国生产世界四分之三的大豆,也垄断了所有的大豆出口。

1972年前苏联作物歉收,随后全球粮食和大豆价格在1970年代中期飙升,美国为了抑制国内粮食价格通胀,开始禁止大豆出口。作为全球大豆进口大国,日本很快转向寻求另一些替代的大豆供应国。而巴西也正在寻求新作物的出口。很快,巴西成为了主要的大豆出口国,其他出口国成为历史。

巴西的邻国阿根廷一度是小麦和玉米的主要出口国,在巴西之后也开始认识到大豆市场的潜力。大豆在阿根廷的地位很快稳固下来,种植面积迅速扩张,使其一跃成为继美国和巴西之后的大豆生产和出口的第三大国。


全球用于饲料生产的豆粕,1964-2011年

今天(2011)全球主要大豆生产国,从生产总量上看依次为美国(8000万吨)、巴西(7000万吨)和阿根廷(4500万吨)。这三个国家共占世界大豆产量的五分之四以上。相比之下,排名第四的中国大豆产量仅为1400万吨,与前三名相距甚远。在过去约60年里,美国既是大豆的主要生产国也是最大的出口国,不过,2011年巴西的大豆出口量几乎赶上了美国。

在此期间,美国大部分时间还是主要的大豆消费国。1990年时,美国的大豆消费量是中国的四倍,而在2008年后,中国成了全球大豆消费的领头羊。2011年,中国消耗7000万吨大豆,远高于美国的5000万吨。

随着中国对肉蛋奶产品需求的飙升,豆粕的用量也相应增长。中国饲养着全球近一半的猪,因此豆粕在中国最主要是用于生产猪饲料。中国快速增长的家禽业也依赖于豆粕。此外,中国养殖鱼类饲料中也大量使用大豆产品。

这里有四个数字可说明中国大豆消费量爆炸性增长的历史:1995年,中国生产了1400万吨大豆,与此同时的消费量也是1400万吨。2011年,中国的大豆产量仍然是1400万吨大豆——但它的消费量增长到7000万吨,这意味着必须进口5600万吨大豆(见图)。


中国的大豆生产、消费和进口量,1964-2011年

中国对大豆生产方面的疏忽体现了1995年中央政府的政治决策,即,决定将工作重点放在粮食的自给自足上。对于当时的中国人民来说,很多人都是1959年至1961年大饥荒的幸存者,保障粮食生产自给自足是那个特殊历史时期中至高无上的重大目标。他们不想依赖任何其他国家来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通过慷慨的农业补贴,政府大力支持主粮作物的生产,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也忽视了大豆作物的重要性,中国在粮食产量迅速增加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大豆产量急剧减少的现象。

假设以2011年为例,如果中国选择自己生产当年消费所需的全部7000万吨大豆,那么它不得不将其种植的三分之一的主粮作物改成大豆,迫使其进口1.6亿吨谷物——超过它其粮食消费总量的三分之一。

由于中国在过去15年未能提升国产大豆的数量,今天国际贸易市场中的大豆中有近60%流入中国,使其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随着中国13.5亿人口中有越来越多的人对肉蛋奶有需求,其大豆进口量几乎肯定会继续攀升。

在中国,只有十分之一的大豆被制成豆腐和酱油等直接消费食品。另外90%被粉碎后榨成油,同时得到豆粕。大豆油是一种高价值的食用油,豆粕广泛用于动物饲料中的蛋白质原料。

大豆产品在全球的消费的模式都是相似的。对于大多数消费者来说,大豆是一种看不见的食物,它以多种形式出现在每个家庭的冰箱中。很明显,大豆在人类饮食中的比重远比我们肉眼所见要多得多。

全球对大豆的需求量平均每年增加约700万吨,有30亿人正在寻求更多肉蛋奶的消费。总人口的增长也推动了对大豆的需求,无论是通过通过对畜禽产品的间接消费还是对豆腐、味噌和豆豉的直接消费。对大豆的两个主要消费大国美国和中国而言,人口每年的增长分别为300万和600万。最后,对用于生物燃油的大豆油需求的增加也促进了大豆消费增长。

大豆消费量的飙升导致了整个西半球的农业结构调整。在美国,目前用于种植大豆的土地面积超过了小麦。在巴西,大豆种植面积超过了所有谷物的总面积。阿根廷的大豆种植面积现已接近所有谷物总量的两倍,使该国处于接近大豆单一栽培模式的危险境地。

对于整个西半球而言,种植大豆种植面积快速扩张,从1994年开始超过小麦种植面积。到2010年,大豆种植面积比小麦高出两倍多。2001年起,大豆的种植面积开始超过玉米。


西半球国家的玉米、小麦和大豆种植面积,1964-2011年

大豆消费的不断攀升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大豆是豆科植物,能够将大气中的氮固定到土壤中,因此它不像玉米那样需要大量的氮肥。而且由于大豆植物利用其部分代谢能量来固氮,因此用于生产种子的能量较少,使得提高产量变得困难。

自二十世纪中叶以来,世界粮食产量几乎增加了三倍,其中大部分来自于接近两倍的单产增长,但全球大豆产量的16倍增长主要来自于种植面积的扩张。虽然种植面积扩大了近七倍,但产量的增长却不到两倍。全世界主要都是通过扩大种植面积来获得更多的大豆。而这正是问题所在。

问题就在于,我们能将大豆种植在哪里?美国现在已经用上了所有可用的耕地,没有可以种植大豆的更多土地。扩大大豆种植面积的唯一方法是将其他作物农田改种大豆,比如玉米或小麦。

在巴西,新的大豆生产用地来自亚马逊盆地或其南部的热带草原地区塞拉多。亚马逊盆地和热带草原地区都是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的地方,拥有着目前地球上现存的大量植物和动物品种。除此之外,这两个地区都封存着大量的碳,因此在这里开垦新的耕地不仅意味着生物多样性的丧失,而且还会增加碳排放,加剧整个世界的气候变化。

亚马逊盆地和塞拉多大草原还是水文循环的组成部分。亚马逊热带雨林吸收沿海地区的降水,转移到大陆地区,确保不仅为巴西西部和西南部,而且为阿根廷北部的农业系统提供充足的水资源。而巴西的许多河流都源自于塞拉多大草原。

不幸的是,新耕地的开垦已经对亚马逊流域和塞拉多大草原造成了巨大的破坏。自1970年以来,4亿公顷的巴西亚马逊流域森林面积减少了约19%。对于塞拉多大草原而言,据估算其原有的2亿公顷面积已丢失了一半。在这两组数据中,大豆种植的扩张所带来的影响不可忽视。

在塞拉多大草原,豆农通常自己开垦土地。而在亚马逊流域,豆农们往往是从牧场主那里直接购买已被砍伐的土地。而牧场主则会进一步深入亚马逊丛林,为他们的饲养的牲畜开垦新的土地。如此形成恶性循环。

在遏制亚马逊流域的土地开垦方面已取得一些进展。马托格罗索州是巴西的一个农业大州,贡献了该国近三分之一的大豆生产,在过去十年中,那里的森林砍伐速度大幅放缓,而大豆产量迅速增加。

开垦速度放缓的原因中有一部分是由于政府的积极引导,例如限制森林砍伐者获得信贷的机会,以及可提供关于森林砍伐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信息的卫星监测系统。近乎实时的监测证据是遏制森林砍伐的强大威慑力。与此同时,一个环保组织联盟迫使主要大豆买家不再购买在新开垦土地上生产的大豆。

然而,世界大豆消费量继续快速攀升,会有更强大的经济压力迫使当地农民去开垦更多的土地。如果巴西无法提供土地,哪里可以提供新的土地?

虽然巴西的森林砍伐还在继续,但究其原因,它主要受到全球人口对肉蛋奶产品需求增长的推动。简而言之,拯救亚马逊雨林取决于通过尽快稳定全球人口来抑制对大豆需求的增长。而对于世界上生活在更较富裕国家的人们来说,这意味着减少肉类的消费,从而减缓对大豆需求的增长。如此说来,近期美国肉类消费低迷可能是个好消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