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发所组织农业遥感专家对寿光洪涝灾害进行现场调研

山东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山东省农业遥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对2018年8月21日卫星遥感影像分析解译的基础上,8月28日,再次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寿光洪涝灾害进行了现场调研。

此次调研在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支持下,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PS)的实时定位技术,建立8月27日灾后最新卫星遥感(RS)影像的地面解译标志。解译标志主要包括不同受灾程度的玉米和设施蔬菜,并设立正常生长的玉米、设施蔬菜作为对照。随后基于地面解译标志,进行洪涝灾害人机交互解译。

利用我国高分辨率卫星、美国Landsat卫星和欧洲哨兵2号等卫星数据对寿光市农作物进行识别。叠加8月27日卫星遥感影像的解译结果可见,寿光市此次洪涝灾害的受灾农作物主要为南部的设施蔬菜、中北部的玉米以及北部盐碱地的小部分棉花。与8月21日的遥感监测数据相比,洪水对大宗农作物的影响大幅减少,而对设施蔬菜影响略有扩大。

主要原因是,大部分大宗农作物的洪水在3天左右基本消失,作物恢复正常生长,少部分沿弥河和丹河的大田积水较深,土壤处于饱和状态,被淹4-6天,玉米根系呼吸作用受阻,植株开始萎蔫。与大田耕作条件不同,设施蔬菜温室外土壤紧密,排水能力差,蔬菜根系远不及大田作物发达,且很多温室刚完成了夏季高温消毒,移栽了蔬菜苗,虽然进行了紧急排水,但被淹3-4天后设施内的蔬菜和设施外原本健康的植被大面积萎蔫,此时洪水的滞后影响比大田作物严重一些。

农业遥感团队建议,灾后恢复农业生产应着眼长远,着力强化农田基础水利设施建设,加大对沟渠改造力度,建立完善的供排水系统,并制定完善各类农作物种植设施的建设标准,以增强抵御洪涝灾害的能力。

目前,遥感是唯一能够快速、大面积、准确获取具有地理属性数据的信息技术。农业遥感通过分析叶绿素和植被冠层结构对太阳电磁波的反射特性,进行农业资源调查、长势监测、灾害监测与评估,是现代农业生产不可或缺的工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