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豆之乡”的农业现代化之路

微风拂过,黑土地上的大豆茎叶随风摇曳,嫩绿的叶子下露出一串串饱满的豆荚。上万亩大豆田内阡陌纵横,却看不到一个劳作的农人。

“我们这里的大豆种植早就开始机械化了,以前全家出动种大豆的景象再也见不到了。”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以下简称莫旗)奎勒河镇富强村村支书张宝成说。

莫旗是中国唯一的达斡尔族自治旗,今年迎来了成立60周年。达斡尔族是较早进入农耕文明的中国北方少数民族之一,据历史文献记载,达斡尔族在19世纪中叶以后就开始在莫旗大面积种植大豆,已有百余年大豆种植历史。

莫旗地处大兴安岭与松嫩平原交汇地带,这里是世界三大黑土区之一,土地肥沃,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大豆生长。60年来,莫旗的大豆种植现代化水平日渐提高,年产大豆超过7.5亿公斤,以县为单位大豆产量居中国之首,有“大豆之乡”的美誉。

张宝成还上初中的时候,就被父母带到田里帮忙种大豆。“小时候,我和父亲、家里的叔叔大爷,5个人排成一列播种,一天只能种7亩地。”张宝成回忆说。

进入21世纪,大中型农机具开始在中国农村普及使用。2004年,中国颁布相关法律,鼓励发展农业机械化。目前,中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为63%,预计至2025年将提升到75%以上。

生活在东北地区的张宝成,感受着农业机械化给家乡大豆种植带来的变化。“从2000年到现在,随着先进农机的使用,家乡的大豆种植经历了三次升级。”

2000年,莫旗的大豆播种开始广泛使用小型农机。拖拉机牵引着小型播种机,一次性可以完成施肥、播种、填土等多道工序,一天能播种近50亩。2007年,张宝成家购入了四播精点机,每天的播种面积提升到150亩。2011年,张宝成联合4户村民成立了种植合作社,将各户土地联合起来,组织农业机耕队代耕代管。

随着入股合作社的农户越来越多,以往的农机满足不了大面积土地的播种需求,合作社引进了气吸式播种机,一天可以播种800亩。现代化的机耕生产吸引着更多农户参与,目前合作社已有社员100户,土地3.6万亩,年产大豆7000吨。

“合作社不仅是土地的联合,还是农业生产、加工、销售全产业链的联合。”张宝成说,他们成立了农资经营公司,负责经销种子、化肥、农药,还成立了粮贸公司,进行大豆收购、加工、销售。

在“大豆之乡”莫旗,除了能看到漫山遍野的机械化种植的大豆田,还有在庄园中订单式种植的大豆。

尼尔基镇西博荣村农民沃梅参加了莫旗的“豆地租”智慧农业项目,家里的大豆田被一位来自北京的消费者认领,在农业技术员指导下,她按照绿色有机的标准种植大豆,消费者可通过视频观看大豆播种、田间管理等情况。

沃梅每天仔细照料着田间的大豆,等到9月下旬大豆收获后,她将把大豆用真空包装,速递给北京的消费者。她说,大豆不仅是农产品,更是一种文化符号,村里正围绕大豆产品打造农家游,希望下订单的消费者以后能亲自到大豆田里看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