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科院“国家薯类作物研究中心”在京成立
8月1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薯类作物研究中心(NECTAR)在马铃薯分子育种国际研讨会期间成立。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屈冬玉,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中国农科院院长唐华俊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由中国农科院党组书记陈萌山主持。
屈冬玉在讲话中指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马铃薯主粮化战略,马铃薯产业的发展事关国家粮食安全、扶贫攻坚、乡村振兴等一系列国家重大战略部署。依靠科技创新,加快推进马铃薯产业开发,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农业科学院作为农业科研国家队,成立国家薯类作物研究中心是整合和加强全国的薯类研究力量、促进薯类全产业链发展的重要举措。他强调,薯类中心要加强与国内外各级研究机构的融合发展,整合优化相关科技、人才和平台条件等资源,开展遗传育种、种植、加工等薯类全产业链研究,做好薯类中心发展规划,促进中国从薯类生产大国变成薯类产业强国。他希望,薯类中心要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开展国际化人才和技术培训;要注重薯类营养价值开发和饮食文化建设,引领群众健康消费;要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助力薯类产业扶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要重视薯类研究人才培养,建设一支专业过硬、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队伍。
唐华俊表示,国家薯类作物研究中心的成立,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致中国农科院贺信“三个面向、两个一流”指示精神的重要举措,是服务国家重大需求、支撑马铃薯主粮化战略实施的重要行动,也是创新农业科研国际合作机制、推进协同创新的重要尝试。中国农科院将整合全院优势力量支持薯类中心工作,在薯类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中发挥出应有作用。一是加强协同创新。构建跨学科、跨部门、跨区域的协作平台,加强薯类遗传育种、种植、加工等全产业链的协同创新,推动我国薯类科研水平再上新台阶。二是加强国际合作。在与国际马铃薯中心已有良好合作的基础上,扩大与各有关国际薯类研究机构合作,推动薯类技术和产品“走出去”。三是加强人才培养。依托中心集聚国内外本领域、本学科研究人才,选派青年人才到国外一流薯类科研教学机构学习访问,吸引专家学者来中心开展合作交流,建设一支扎根高水平的国际性薯类研究队伍。
中国农科院副院长吴孔明介绍了薯类中心的管理机制、任务目标、机构设置以及目前已开展的薯类科研创新项目计划等有关情况。
据悉,国家薯类作物研究中心是在整合中国农科院在马铃薯和甘薯领域研究力量基础上建立的一个国家级薯类作物研究公共平台,通过整体布局、任务牵引、协同创新、项目驱动等方式实现联合集成、交叉研究与综合提升,进一步支撑我国薯类作物产业发展,深层次开展国内国际合作研发和交流;进一步提升我国薯类作物持续科技创新能力,推动我国薯类科技和产品走出去等。
农业农村部国际合作司、科技教育司、种植业管理司、科技部国际合作司、国家自然基金委国际合作局有关负责同志,以及中国农科院机关各局、研究所负责人和各省市区农业厅、农科院及有关高校负责人及专家学者等参加上述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