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粮食安全的湖北担当

"湖广熟,天下足",荆楚稻香麦浪自古关乎国家粮仓。过去一年,我省"三农"工作亮点纷呈,粮食十连增,农民增收十连快,农产品加工业产值预计过万亿元……本报今起推出"2013,‘三农’亮点"专题报道,敬请关注。

500.26亿斤!这是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权威数字。2013年,我省粮食总产登上500亿斤台阶,实现连续十年增产。"十连增"!去年,粮食生产遇到干旱、高温和病虫"三灾"叠加的冲击,承受着成本上升和市场波动双重挤压,但湖北经受住考验,在"九连增"高起点再次昂首起跳,画出一道优美弧线。

合力推动:粮安天下荆楚有责

"湖广熟,天下足",荆楚稻香麦浪自古关乎国家粮仓。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党中央对湖北寄予期望。去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视察时强调,自力更生任何时候都不能少,我们自己的饭碗主要要装自己生产的粮食。

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去年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年初1号文件,明确粮食增产任务目标,并纳入各地"三农"发展综合考评。

去年7、8月间,干旱、高温和病虫"三灾"威胁粮食生产。省委、省政府领导深入灾情严重的县市农村调研,要求各地树立"高价买粮"思想,打好"龙口夺粮"、"虫口夺粮"攻坚战,确保粮食"十连增".

信息预警、技术服务,科技兴粮、节水增粮。涉农部门应时而动,职能部门紧密配合,打出组合拳。

全省上下拧紧发条,奋力冲刺。全年粮食播种面积6387.6万亩,比上年扩大117.45万亩,总产增加了11.9亿斤。其中夏粮增量列全国第一。

补贴促动:惠农春雨滋润农心

南漳县郑家畈村郑思云种了12亩小麦,去年4月底,抽穗扬花关键时刻,小麦出现不同程度条锈病、赤霉病。农业部门的专家前来现场诊断,开了处方,还送来国家免费农药,指导郑思云进行药物喷施。郑思云感激不已。

我省用好国家专项补贴资金,实施"一喷三防"面积1610万亩,小麦主产区基本实现全覆盖,为夏粮丰收锁定胜局。

惠农促粮政策真金白银。粮食直补7.07亿元、农资综合补贴40.46亿元,农作物良种补贴10.66亿元,各地足额兑现,到账及时;提高小麦、水稻最低收购价,为农民扩大粮食生产注入"稳定剂".

省政府新增6000万元支持水稻集中育秧基地建设;省级财政安排1亿元,支持粮食高产创建,扶持粳稻、玉米、马铃薯、红薯等产业发展;安排20亿元调度资金发展农产品加工;国家发放的粮食大省奖励资金1亿元,全部用于扶持粮食生产和粮食流通建设。

一场场及时雨,滋润着荆楚沃野,不断激发农民种粮热情。

科技撬动:增收减灾大显威力

"往年育秧费时费工,秧苗存活率不稳定,合作社集中育秧省事又省钱。"监利县黄歇口镇农民董同文感叹,他家今年晚稻机插,亩产1300斤,比人工栽插的稻田产量高。

水稻"单改双"是我省粮食增产最大潜力所在,而集中育秧是扩大双季稻面积的关键技术措施。年初,省政府将集中育秧任务分解到主产县市。全省建设大中小型早稻集中育秧基地3004个。有了集中育秧,农民不再怵种双季稻。全省早稻种植面积578.4万亩,比上年扩大50.7万亩;总产44.56亿斤,增2.78亿斤。

科技,让增产看得见、摸得着,也让天灾不再可怕。

襄阳、随州、荆门等北部连旱地区,科学调整种植结构,扩种玉米、红薯等耐旱粮食作物;荆州、黄冈等水稻主产区,适当提前播种,大部分中稻的抽穗扬花期避开盛夏高温天气;南部双季稻区尽量压减直播晚稻,防范寒露风危害。

科技防灾减灾,秋粮再夺丰收,总产达到355.5亿斤。

创新驱动:新型主体渐成气候

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越来越多农村劳力洗脚进城,谁来种田?

困局催生新变革。农业经营机制体制不断创新。荆楚田野,农业生产方式悄然从传统向现代转型。

去年4月5日,荆州区八岭山镇北湖桥村村民李开宝,注册成立"宝均家庭农场",成为荆州市首个家庭农场主。"2013年种了1700多亩田,产了280多万斤谷,纯利润有60多万元哩。"老李告诉记者,他打算继续流转土地,争取种田规模达到3000亩。

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快速发展,逐渐成为粮食生产主力军。

规范土地流转,为新主体的发展护航。50多个市县成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截至目前,全省可承包耕地4505万亩,已流转974万亩,占21.6%,位居全国中上游。

机械化解决了种田劳力不足、请工贵的难题。全省小麦机收率达到90%,增加4个百分点。早稻机插秧达到180万亩,增加32万亩,占全省早稻生产面积31%.

(湖北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