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像种麦子一样种水稻,多好!

新民晚报,2012-10-09

安徽阜南王家坝千亩泄洪区里,一片绿油油的旱稻试验区葱翠茂盛;位于湖北襄阳的国家级“万亩粮仓”里,5000亩沪字头的粳稻新品种犹如“大明星”,半人高的稻株昂首挺胸……正在现场调研的绿色超级稻项目组专家们连连夸赞;在上海市证券交易中心,成立仅一年半的上海天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已经进入第三板市场,即将融资2400万元。

以上三个时空故事,有一个共同的主角——来自上海市农科院农业生物基因中心的节水抗旱稻。一粒粒小稻种,正在演绎产学研的创新“大道场”,值得让人看了又看。

梦想篇

发大水全家躲出去,回来一看,稻子还活着

一望无际平坦的土地,本该是难得的良田沃土,却因为喜怒无常的千里淮河,成为平衡上下游水位差的泄洪区。汛期时,房屋、田地、作物全部泡在水中;无雨时,秧苗只能干涸着。记者看到,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安徽阜南的广袤农田一直是中低产田。而这恰恰是我国大部分农田的缩影——我国4.3亿亩稻田中,仅有30%高产田。

稻田要高产,却要付出水的代价。为了养活天文数字般的人口,中国水稻产量一直在努力突破极限。由袁隆平院士育成的杂交水稻品种,每年增加300亿公斤粮食,多养活7000万人。不过,它越来越要求精耕细作:高水、高肥、高投入。“水稻生产已经消耗了我国50%以上的淡水资源。”就是这个数字,深深刺痛了罗利军的心。

十年前,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首席科学家罗利军带领团队,撇开“酷爱喝水”的水稻,转向其“亲兄弟”旱稻,梦想着将旱稻耐旱的优点与水稻的高产优势融到一粒稻种中。2003年,研究人员找到了世界上第一个旱稻不育系“沪旱1A”,完成三系配套,育成首个杂交旱稻品种。之后,又先后选育出籼型和粳型节水抗旱杂交稻,组建起包括近10个杂交新组合的节水抗旱稻“大家族”。

五年前,上海节水抗旱稻来到阜南,一扎根就被当地农民看出了它的好——能像种麦子一样种水稻,多好!阜南蒙洼农民老王,用粗黑的大手抚着绿油油的稻穗,“你看着这稻子多结实,平时不用管也不用泡水,只浇个一两次水,就结得满满当当。有一年发大水时,全家躲出去,回来一看,其他地里的东西都死了,就这稻子还活着,还有好收成。”

“剪刀+胶水”的方式分子育种,培育绿色超级稻

进安徽、走湖北、下广西、入浙江……上海节水抗旱稻走南闯北,推广面积超过万余亩。与传统水稻相比,上海旱稻极具“节俭美德”,每亩节水超过400吨,节水量超过50%以上;又很好“养活”,适应免耕栽培、旱种旱管,能扎根工业抛荒地,在“望天田”(等天落雨的田)里也高产,亩产超过600公斤,产量优势毫不逊色。这与中科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张启发的“绿色超级稻”蓝图颇为契合。

张启发一直担忧粮食生产与资源环境间的紧张关系:愈演愈烈的病虫害让不少水稻产区减产,而化学农药的滥用则让虫害愈演愈烈;长期过度施肥不仅使种田成本越来越高,还导致土壤退化。围绕“少打农药、少施化肥、节水抗旱、优质高产”的16字“和谐方针”,2005年,以张启发为首的科研团队首次提出“绿色超级稻”计划。2010年,计划获准立项为国家863计划“十一五”重点项目。

绿色超级稻项目几乎汇集了国内水稻育种优势单位,研究人员或寻找、或破译稻子绿色性状的基因密码,希望可以用“剪刀+胶水”的方式分子育种,培育出集“和谐方针”于一身的完美水稻。“传统的大田育种,跟着植株的优势性状走,费时长,还容易走弯路;绿色超级稻项目拒绝转基因技术,运用现代分子育种能更有效率地选育新品种。”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肖景华博士说。

“上海节水抗旱稻在绿色超级稻的远大前程中,迈出了实实在在的第一步。”罗利军说,截至目前,“绿色超级稻项目”选育了7个具有“绿色性格”的新品种,其中有2个就出自上海节水抗旱稻家族。

创新篇

科技成果转化,研究团队都可入股“做掌柜”

“心怀绿色梦想,手握绿色种子,播种百万亩节水抗旱稻田。”这是罗利军给自己的承诺,最初的实践却力不从心。“因为,科学家的成果要转化应用,难以把握市场,极易失败。转卖给企业,就像嫁出去的女儿,后续技术更新很难‘指手画脚’。”此时,一位熟稔农业技术投资的老同学和一位专业的职业经理人闯入了他的视线,三人碰撞出了“技术+投资+管理”的创业金三角,决定成立上海天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致力于培育和开发节水抗旱稻等绿色超级稻新品种(组合)及相关生物技术、产品。

既是办公司,就要完完全全按照经济规律办事。获得过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诸多响当当科技成果的罗利军提议,公司入股必须是真金白银到位,不存在技术股份、知识产权入股等。同时,整个研究团队全员入股,上到首席科学家,下到跑腿办事的新进大学生,都可以自愿出资入股“做掌柜”。“每一项科研成果能署名的最多三五人,更多的参与者无从体现。在更艰难漫长的科技成果转化中,大家既是科技项目转化的推动者,就应该是分享成果的主人。”

天谷科技公司去年2月成立,基因中心的每一位成员都成为新公司的股东。“原来顶多是个热情的科研项目参与者,如今则是自家公司的主人翁,出差加班也不觉得累了。”基因中心张剑锋切实感受到自身的变化。公司一年多的成长快得惊人:“沪旱15号”“沪旱3号”“沪优2号”和“旱优8号”等分别获得国家和上海水稻新品种认定,即将推广;多款杂交新组合的制种数量明显提升,每亩制种量约400公斤……

今年初,天谷公司作为上海首批19家企业中的一员,成功在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挂牌。“接下来,将在三板市场上募集更多资金增资扩股,为发展成为真正优质的种业公司做好充足准备。”常务副总经理金祖平信心十足地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