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划中国农业产业发展 贡献全球食物安全

6月26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和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联合发布《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与《2018全球粮食政策报告》,分别对中国农业产业发展重大进展、全球食物和营养安全、未来机遇与挑战进行了深入探讨。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中国农科院院长唐华俊出席大会并致辞。

唐华俊指出,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农业产业还面临着资源环境约束、生产成本高企、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同时受到贸易保护主义复苏、逆全球化思潮抬头的冲击。进入新时代,国家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及“一带一路”倡议等一系列重大举措,应对挑战,抢抓机遇,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他表示,中国农业科学院立足农业科研国家队的职责使命,致力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方向性、全局性、关键性的重大问题研究,创新理论与方法,系统研判农业产业发展新形势,形成了《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为推进中国农业产业持续兴旺发展提供政策建议。今后,将继续加强力量、深入研究、持续创新,将这份报告打造成指导农业产业发展的权威品牌。

中国农科院副院长梅旭荣发布了《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报告评估了农业政策变化和外界冲击对中国农业产业发展的影响,重点关注了17个具体农产品2020年和2035年产业发展形势。报告指出,新时代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是我国新时代的粮食安全观,坚持粮食市场化改革方向仍是重点难点。征收环保税短期内会增加畜禽养殖成本、降低畜产品产量,但长期将倒逼畜牧业加速绿色化转型。报告针对当前中美贸易摩擦对农业的影响进行模拟分析,中美贸易摩擦会导致美国对华农产品出口额下降约四成,大豆、棉花等农产品进口价格短期内上涨5.9%-7.5%。

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所长樊胜根发布了《2018全球粮食政策报告》。报告指出,尽管过去一年世界经济复苏强劲,但持续的冲突、饥荒及难民危机却导致全球饥饿人口增加,同时,不断升温的逆全球化思潮也进一步放缓了改善食物和营养安全的进程。报告指出,尽管单边保护主义在全球范围内有所抬头,中国正在积极通过“一带一路”、南南合作等倡议,寻求更深入的地区经济一体化和技术合作。通过更加开放的贸易和知识共享促进全球一体化的政策,对减贫和消除饥饿至关重要。

本次发布会是中国农业科学院首次发布《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是对中国农业产业发展研究的一次有益尝试,作为中国农产产业发展形势预判体系建设的重要成果,将对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及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挥重要作用。未来中国农业科学院会继续与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定期发布《农业产业发展报告》与《全球粮食政策报告》。

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所长袁龙江与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东亚东南亚和中亚办公室主任、高级研究员陈志钢主持发布会。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林毅夫,比尔及梅林达·盖茨基金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李一诺,农业农村部农业贸易促进中心主任张陆彪,以及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钟甫宁出席发布会。(通讯员 刘晋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