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主席发动农业“大跃进”

分类: 玉米种子

毛泽东主席发动农业“大跃进”

——写在我亲历的农业“大跃进”60周年(1)

(这是我亲历农业“大跃进”的往事,愿您喜欢。)

六十年弦歌不辍,一甲子春华秋实。岁月如流,往事如烟,最难忘时光已刻写在年轮深处,转瞬间我这个迈步耄耋之年的老汉,亲身经历难忘的农业“大跃进”已经60年!

1958年是中国奇迹永驻的一年。农业“大跃进”是中国有史以来规模恢宏、震惊世界的壮举,它的深远影响(激昂、亢奋、浮夸、跃进)在中国人民的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和科学研究领域中不断地顽固地表现出来。

1958年5月,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毛泽东主席提出“七年超过英国、八年赶上美国”的“赶超”计划,通过了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开启了农业“大跃进”运动的序幕。

1958年风调雨顺,人气兴旺,适逢苏联老大哥发射了一颗震动世界的人造地球卫星,中国人立即把农业“大跃进”与放“卫星”联系起来并推向高潮。1958年6月8日《人民日报》率先提出“卫星社坐上了卫星”口号。上半年全国各地上报的高产典型亩产还在1 000斤、2 000斤,紧接着高产纪录快速攀升。7月12日《人民日报》报道河南省西平县和平农业社2亩小麦放“卫星”7 320斤,以此为契机诱发一场全国性的你追我赶一浪高过一浪的放“卫星”竞赛,各地上报的每亩粮食产量几倍、几十倍、上百倍地向上攀升。

1958年是我进入北京农业大学的第二年。农业“大跃进”让全校师生浸淫在狂热之中。学习大跃进,宣传放卫星,敲击着每个人的神经。特别是1958年6月16日《中国青年报》发表著名科学家钱先生的文章给全校师生很大鼓舞。文章题为“粮食亩产会有多少?”开头引用了一首民谣:“前年卖粮用箩挑,去年卖粮用船摇。今年汽车装不下,明年火车还嫌小。”文章说:“土地所能给人们的粮食碰顶了吗?科学的计算告诉人们:还远得很!因为,农业生产的最终极限决定于每年单位面积上的太阳光能,如果把这个光能换算在农产品,要比现在的丰产量高出很多。现在我们来算一算:把每年照射到1亩地上的太阳光能的30%作为植物可以利用的部分,而植物利用这些太阳光能把空气里的二氧化碳和水制造成自己的养料,供给自己生长、发育结实,再把其中的1/5算作可吃的粮食,那么稻麦每亩的产量就不仅仅是现在的两千多斤,而是两千多斤的20多倍!”“如果利用好自然潜能,亩产两千多斤算什么?亩产能达到4万~5万斤!”这位科学家后来更精确地计算出每亩地的产量可以达到5.85万斤。为全国各地放农业放“卫星”提供了依据。

1958年8月,毛泽东主席用一个星期时间视察了河北、河南和山东农村。他同省、地、县以至合作社的干部,一拨接着一拨地座谈。他还走进试验田、高产田,亲眼看一看,问一问。他所看到的是大片农田庄稼长得格外好的景象,听到的是一片粮食产量翻一番的声音。他问:有把握吗?有保证没有?回答都是肯定的,而且是毫不含糊的。他问干部农民对“大跃进”愿意不愿意干?高兴不高兴?干部们异口同声地说:愿意,高兴。8月4日,毛泽东到河北省徐水县第八瀑河农业社视察。村里墙上画着鲜艳的壁画:年轻人攀着刺破蓝天的玉米秸爬上天空;老汉乘着比船大的花生壳,飘洋过海,周游世界;嫦娥从月宫下凡,到农田采摘斗大的棉桃……。县委书记汇报,今年全县平均亩产达到2000斤,总产量达到12亿斤。毛泽东主席所听到的和所看到的,使他对发动农业生产“大跃进”运动更加充满了信心。[1]《人民日报》发表了作家康濯文章:“徐水人民公社颂”,“1亩山药120万斤,1亩小麦12万斤,1亩棉花5 000斤”,高产“卫星”震惊全国。

农业高产“卫星”咋听起来好像是神话故事,不断地敲击着国人的神经,但领袖已经表态了,人民日报已经刊登了,各级官员也都附和着这么说了,本来就不冷静的头脑开始膨胀了,不断升温了,人人都有一种豪气冲天,天下舍我其谁的劲头,致使一些原先持怀疑态度或半信半疑的人也逐渐地相信了。普通老百姓不需要怀疑,也不敢怀疑,只要紧紧地跟在后面喊口号就行了。就在短短的几个月里,农业“大跃进”擢升高潮,高产“卫星”狂飙迭起。从6月到11月报道的各种“卫星”达39次。小麦最高“卫星”7 320斤,玉米最高“卫星”35 394斤,水稻最高“卫星”130 434斤,甘薯最高“卫星”567 570斤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