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青平:解读《转基因识别指南顺口溜》

(本文摘自作者于6月14日在“河南省科技发展中心2018年农业转基因科普师资培训班”上的讲稿)



前面已经讲了一些讲转基因的科普方法,下面解读《转基因识别指南顺口溜》。这个顺口溜涵盖食用油、大米、小麦、玉米、小米、紫薯、番茄、大蒜、洋葱、土豆、彩椒、胡萝卜、茄子、大白菜、甘蓝、木瓜等作物,让不懂转基因的公众感觉平时吃的食物都是转基因,因此疑虑重重,杯弓蛇影。

这个顺口溜几年来时不时地沉渣泛起,最近又泛起,我觉得有必要进行辟谣,让已经看到和以后可能还会看到这个顺口溜的人不被蒙骗。

辟谣,必须解读,让公众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谣言说“这是转基因”,辟谣说“这不是转基因”,公众会半信半疑。辟谣还应该说“这为什么不是转基因”,公众才会完全相信。

我按照《转基因识别指南顺口溜》的顺序,逐句解读如下。

顺口溜:购买食油看标识,花生压榨是首选。千万警惕金龙鱼,转基因油乃祸端。葵花籽油多非转,价格便宜颇划算。巴西豆油要警惕,坚决不购绝隐患。调和油里猫腻多,吃出病来苦难言。

解读:
食用油生产工艺有两种:浸提法和压榨法。浸提法出油率高,所以大多数食用油是浸提法生产;压榨法出油率低,所以少数食用油是压榨法生产。浸提法用正己烷浸提,是化学方法;压榨法则是物理方法。消费者以为物理方法好于化学方法,其实各有微瑕:浸提法食用油有微乎其微的正己烷残留;压榨法食用油的酸值、过氧化值则是浸提法的2倍,容易酸败。但是两种油所含不利成分都不超标,都是安全的。两种油本来就存在市场竞争,因为转基因大豆油采用浸提法,于是反转人士就贬低浸提法,褒扬压榨法。而转基因大豆油占我国食用油消费量的45%,吃了20年了,足以证明转基因和浸提法是安全的。

选择食用油其实不必纠结于浸提法、压榨法以及是不是转基因,而应看各种脂肪酸含量。常吃的食用油所含油酸、亚油酸都较高,所含亚麻酸、饱和脂肪酸都较低。亚麻酸是人体必需的而人体却不能合成,饱和脂肪酸摄入量则与血液甘油三酯呈正相关。那么为健康计,我会选择亚麻酸尽可能高的,饱和脂肪酸尽可能低的。花生油几乎不含亚麻酸,含饱和脂肪酸19%;葵花籽油也几乎不含亚麻酸,含饱和脂肪酸12%以上;大豆油含亚麻酸7%,含饱和脂肪酸14%。综合考量,我选择大豆油。顺口溜说“调和油里猫腻多”,但“猫腻”在于调和油里价格贵的油含量很少,价格便宜的油含量很多,而卖的价格却不便宜,但是调和油“吃出病来苦难言”则是胡说八道,怎么会吃出病来!

顺口溜:购买大米须牢记,两湖两广不要选。张启发稻繁衍地,铺天盖地全种遍。东北大米多非转,口感香糯又安全。三江平原黑土地,有机稻米世代传。

解读:
张启发是中科院院士、华中农大教授,他1999年育成的转基因抗虫水稻在2009年获得农业部颁发的安全证书,2014年安全证书续延,但是一直没能推广种植,显然不可能“铺天盖地全种遍”。但是我国确有极其零星的转基因水稻偷偷种植,农业部门曾经查处过。为什么会有偷偷种植呢?因为转基因水稻1999年就育成了,那时没人反对转基因,都认为抗虫的转基因水稻好呢!于是就有微量的转基因稻种流入社会,落地生根,以至后来出口欧盟的某些批次的大米被检出了万分之一的转基因成分。其实顺口溜说“铺天盖地全种遍”可能指的是张启发院士组织实施的“绿色超级稻”项目。这个项目2007年开始实施,到2017年推广面积达到9000万亩。但是“绿色超级稻”不是转基因。“绿色”指的是“少打农药、少施化肥、节水抗旱、优质高产”。如果“绿色超级稻”也是转基因,而面积达9000万亩,那么出口欧盟的某些批次的大米被检出的转基因成分岂止万分之一。2018年1月,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给予张启发转基因抗虫水稻“华恢1号”安全认可。如果转基因水稻“铺天盖地全种遍”,或者“绿色超级稻”也是转基因,如今就可以向美国出口转基因大米了,网民因此调侃反讽:“让转基因大米毒害美国去”。

转基因抗虫水稻转的是苏云金杆菌的基因,把这种细菌制成生物农药,用于杀虫,已经有几十年历史了,世界公认这种细菌对人和动物无毒。这种细菌的英语缩写为Bt,它的基因就叫Bt基因,Bt基因产生的蛋白叫Bt蛋白。把Bt基因转入水稻、玉米、棉花,产生的Bt蛋白可以抗鳞翅目昆虫,鳞翅目昆虫是农业的主要害虫。抗虫的原理是:鳞翅目害虫的肠道壁上有一种糖蛋白,这种糖蛋白可以与Bt蛋白结合,结合以后导致肠穿孔而死。转基因产生的Bt蛋白对人和动物是无害的,因为人和动物的肠道壁上没有那种糖蛋白,而且人和动物的消化酶还可以分解Bt蛋白和Bt基因,把Bt蛋白分解为氨基酸,把Bt基因分解为核苷酸,然后被人体吸收。所以,转基因是安全的。“虫吃了要死,人吃了没事?”当然没事,因为人是哺乳动物,与昆虫的生理结构相差太远。“化学农药不是对昆虫和人都有害吗?”但是苏云金杆菌制成的农药不是化学农药,而是生物农药。Bt蛋白的氨基酸和食物中其他蛋白的氨基酸是一模一样的,Bt基因的核苷酸和食物中其他基因的核苷酸也是一模一样的。

苏云金杆菌是1927年在德国图林根州的面粉厂发现的,本该翻译为图林根杆菌的,却翻译错了,将错就错到现在。图林根面粉厂的小麦仓库、面粉仓库有一种储粮害虫,从这种虫的尸体分离出苏云金杆菌。这种带着苏云金杆菌的虫,在德国以及全欧洲,往往随着小麦被磨进面粉里,那么面粉里就有Bt基因和Bt蛋白。这种虫的最早记载是1879年,那么我可以调侃地说:从1879年到1927年,欧洲人早已吃了48年的Bt基因和Bt蛋白而无恙。

顺口溜:河南小麦转基因,坑害百姓真不浅。高筋硬麦要警惕,转基多为高筋面。

解读:河南是农业大省,小麦产量占全国1/4,河南小麦有一半以上是高筋小麦,高筋就是高面筋,高面筋就是高蛋白,高蛋白小麦籽粒硬。所以,河南小麦受欢迎。河南也是食品工业大省,用河南小麦加工的饺子出口欧美等地十几个国家。2018年春节我在美国旧金山超市就买了两袋河南产的“思念”饺子。如果河南小麦是转基因,河南饺子怎能跨越欧美国家的进口壁垒!小麦的基因组比玉米、水稻复杂,培育转基因小麦难度很大,河南以及全国多家农业科研单位至今都未育成可推广的转基因小麦品种,所谓“河南小麦转基因”完全是造谣。谣言起于捕风捉影。管农业的副省长曾经视察河南省农科院,勉励科研人员培育更好的常规小麦品种和转基因小麦品种,消息发在河南省农科院网站上,一个反转大咖看到了,就据此撰文在网上造谣河南推广转基因小麦。河南省农业厅一位处长警告这位反转大咖“你要负法律责任”,这位反转大咖赶紧删掉了他的文章,但是谣言已经传播出去了。



顺口溜:北方玉米转基因,先玉各省全种遍。先玉外观好分辨,
轴细粒长是特点。棒轴呈现紫红色,虫不光顾鼠不舔。

解读:“先玉”是指美国先锋公司培育的“先玉335”玉米品种,它不是转基因,却被反转人士指为转基因。那是2010年,《国际先驱导报》一个记者,从美国专利局网站找到“先玉335”的父本是转基因的“证据”,其实他弄错了。他英语水平低,把语法严谨而复杂的专利文件理解错了,原文的意思是“不得以此为材料转基因”,他理解为“以此为材料转基因”,于是认定“先玉335”是转基因。“先玉335”在山西、吉林两省广为种植,而两省农村谣传“老鼠绝迹”,于是他又认定是“先玉335”所致。他的严重失实报道刊登在2010年9月21日的《国际先驱导报》上,被网络广泛转载,一些人信以为真。之所以有人相信“转基因影响老鼠生存”,因为早在1998年英国电视台就报道了“转基因土豆致小白鼠发育迟缓”的假新闻,这个假新闻在全世界掀起轩然大波,并持续发酵。假新闻的主角是英国动物学家普兹泰,他做了个草率的实验,却贸然接受电视采访。英国皇家学会对他的实验进行鉴定,发现错误百出。后来丹麦一位科学家重复这个实验,结果证明这种转基因土豆不会导致小白鼠发育迟缓。但是反对转基因的人依然把普兹泰的错误实验当做转基因有害的证据。且说山西、吉林农村老鼠的确是减少了,这是因为鼠药的压制和老鼠疫病的流行。老鼠常患的疫病有8种,每一种疫病都会压制老鼠的数量。何止山西、吉林,全国农村的老鼠数量都减少了,而许多地方没种“先玉335”呢!可笑的是,顺口溜“虫不光顾鼠不舔”是想说老鼠怕死不敢舔“先玉335”,却自相矛盾,“鼠不舔”怎么会致“老鼠绝迹”呢?同样的笑话还有“转基因致三代不育”,一代不育就绝后了,哪还有二代、三代!


顺口溜:白玉米是老品种,目前基因还未转。您若想吃玉米饼,白玉米面是首选。

解读:现在的玉米都是黄玉米,黄玉米富含胡萝卜素,胡萝卜素在人体内可以转化为维生素A。“黄金大米”之所以黄,就是因为转了黄玉米的产生胡萝卜素的基因。但是在改革开放以前,农民喜欢种白玉米,因为白玉米面可以冒充小麦面粉,那时农民吃的小麦面粉很少啊。白玉米现在已经转基因了,非洲的南非广为种植的白玉米就是转基因的。反转人士孤陋寡闻。


顺口溜:玉米生虫非坏事,非转基因可断言。甜玉米和黏玉米,水果玉米均防范。以上都有转基因,谨防误食细分辨。

解读:这几种玉米分开说吧。

玉米生虫绝对是坏事。玉米钻心虫钻入玉米穗,蛀食玉米粒,留下伤痕。玉米穗子是朝上长的,雨水很容易进入穗子,那么伤痕之处的籽粒便霉变,霉变之霉就是黄曲霉菌和镰刀菌,这两种真菌产生的毒素致病力很强,在饲料中的限量为每公斤10微克,即亿分之一。所以非转基因玉米做饲料是要严格检测的,而转基因抗虫玉米一般无此忧虑,所以养殖业最欢迎转基因玉米。农民也欢迎转基因抗虫玉米,因为不打药,还增产,增收节支的效益达到50%。

国内的甜玉米和水果玉米都不是转基因,而是玉米自身基因突变的结果。玉米自身的突变基因就可增加甜度,所以不需要转基因。普通玉米含糖量4%,甜玉米含糖量8%,含糖量12%到20%的甜玉米则可以生吃,所以叫水果玉米。普通玉米光合作用产生的葡萄糖,很快就转化为转化为淀粉了。基因突变以后,延缓了葡萄糖转化为淀粉的过程,成熟以后尚有一部分葡萄糖没有转化为淀粉,所以甜度增加。通过杂交,定向选育,就育成了甜玉米、水果玉米。

黏玉米也是基因突变的结果。玉米淀粉的分子结构有两种:棒状的直链淀粉分子和树枝状的支链淀粉分子。普通玉米支链淀粉分子占70%,直链淀粉分子占30%,而基因突变以后的黏玉米的淀粉几乎都是支链淀粉分子。支链淀粉分子因为是树枝状所以呈黏性。做个比喻:一堆树枝相互纠缠难以分离,这好比黏玉米之黏;一堆树枝掺杂许多棒子堆在一起,就不那么纠缠难分,这好比普通玉米之不黏。清朝乾隆年间云南地方史志就有黏玉米的记载。黏即糯,黏玉米即糯玉米,糯玉米类似糯米。糯玉米、糯米不仅口感别样,而且容易消化。这是因为:人的消化道里的淀粉酶是沿着直线分解淀粉链的,树枝状的支链淀粉分子的每一个分枝,都有一个酶像剪刀一样把淀粉链剪为一个个葡萄糖,这就是说,有多个酶在分解支链淀粉,分解得快;棒状的直链淀粉分子,只有一个酶在分解长长的淀粉链,分解得慢。很多人以为糯性食品不好消化,这是不对的。不过,要趁热吃才好消化,放凉了,支链淀粉分子的分枝紧缩在一起,酶进不到枝叉里去,就没法分解一个个枝杈,那就不好消化了。(基因农业网注:杜邦先锋公司在2016年研发了一种基因编辑的黏玉米,该产品并未在中国上市。)

比黏玉米、甜玉米、水果玉米更稀奇的是彩色玉米,受《转基因识别指南顺口溜》影响,很多人更把彩色玉米当做转基因,其实完全不是。玉米起源于南美洲,那里的野生玉米在自然进化、人工驯化过程中呈现不同颜色,不同颜色是由于所含成分不同,每一种成分都是多个基因决定的,即使转一两个基因也得不到彩色玉米。近代广为种植的是白玉米、黄玉米。白玉米几乎不含黄色的胡萝卜素。黄玉米富含胡萝卜素、类胡萝卜素,类胡萝卜素有很多种,有些种类是红色的。如今追求食物多样性,于是就利用野生资源培育彩色玉米。通过一代一代杂交让基因优化组合,就定向选育出了富含红色类胡萝卜素的红玉米,以及红得发紫的紫玉米,紫得发黑的黑玉米。紫玉米、黑玉米除了富含胡萝卜素、类胡萝卜素,还富含紫色的花青素和酚化合物。白玉米、黄玉米、红玉米、紫玉米、黑玉米的籽粒还可以结到一个穗子上。方法是把白玉米、黄玉米、红玉米、紫玉米、黑玉米混种在一起,它们必然互相授粉,那么穗子上的玉米粒就是各种颜色的,琳琅满目,姹紫嫣红,煞是好看。如果想让哪个颜色的玉米籽粒多一些,就让哪个颜色的玉米种植比例大一些。

顺口溜:转基谷子已普遍,购买小米须筛选。张杂谷是转基因,目前国内大泛滥。一亿亩地硬指标,二零二零全种完。尽管小米营养佳,张杂谷米难分辨。为您和家人健康,追根朔源莫拖延。

解读:崔永元的食品网站,曾经赫然标售“非转基因小米”。网民纷纷指出:世界上就没有转基因小米,所有小米都是非转基因的,如此标识,违反相关广告规定。崔永元食品网站不得不抹去“非转基因”字样。这说明崔永元也承认世界上没有转基因小米,那么顺口溜所言“张杂谷是转基因”完全是指鹿为马。

“张杂谷”是河北省张家口农科院培育的杂交谷子,亩产可达800斤,10年前育种家希望在北方推广1亿亩,恢复建国初期的谷子面积,顺口溜“一亿亩地硬指标”由此而来,但是因为需求不足,目前仅有两千万亩。“张杂谷”以及一些常规谷子品种抗除草剂,这让反转人氏联想到抗除草剂的转基因大豆,于是认为“张杂谷”也是转基因。殊不知,谷子抗除草剂是与狗尾草杂交获得的性状。谷子与狗尾草亲缘关系很近,谷子就是1万年前由狗尾草驯化而来的,所以二者可以杂交产生后代。为什么要让谷子抗除草剂呢?因为谷子籽粒太小,谷苗太弱,谷子苗期正是杂草繁盛季节,所以很容易被杂草“吃”掉,必须一遍遍锄草。“锄禾日当午”的“禾”指的就是谷苗。让谷子抗除草剂,就不用锄草了,喷一遍除草剂,除草剂只除草而不伤谷子。除草剂有很多种,每一种除草剂并非除掉一切杂草,自然界总有天生抗某种除草剂的杂草。法国科学家发现当地的狗尾草可以抗某种除草剂,加拿大科学家发现当地的狗尾草可以抗另一种除草剂,但是都没有培育抗除草剂的谷子品种,因为这两个国家不种谷子。中国的谷子占世界的80%,印度占10%,还有七八个国家占10%。所以,中国科学家育种心切,便让谷子分别与法国狗尾草、加拿大狗尾草杂交,再多代回交(回交就是让父代与子代杂交),终于把狗尾草的带着抗除草剂基因的染色体固定在谷子里。这是杂交育种,不是转基因,别混淆了。这个成果在2012年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顺口溜:紫薯乃是转基因,千万不要当美餐。切勿当做营养品,吃出问题悔已晚。

解读:红薯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是白色的,但是红薯也含有胡萝卜素、类胡萝卜素、维生素A、维生素E、维生素B2、花青素,含量由少到多,颜色由浅到深,白的,黄的,红的,紫的。紫薯的花青素含量很高,花青素合成过程分为好几个步骤,由多个酶分别催化,而“一个基因一个酶”,那么花青素就是由自身的多个基因决定的。红薯在生产上是无性繁殖,但是红薯也能开花结子,也能授粉杂交。选择各地含有花青素的红薯进行杂交,一代一代选育,就选育出了花青素含量高的紫薯。这是常规育种,不是转基因。花青素抗氧化性很强,抗氧化就是抵抗氧化物。环境中有氧化物,食物中有氧化物,人体新陈代谢也产生氧化物,氧化物氧化细胞,细胞就加快衰老,抗氧化的花青素可以让氧化物失去氧化性,这就保护了细胞。可见,花青素有益于健康,紫薯但吃无妨。


顺口溜:非转番茄粉红色,汁多味美好口感。

解读:番茄的颜色、汁液、口感,不是区别转基因和非转基因的标志。转基因技术发明以前和以后,番茄该是什么颜色还是什么颜色。番茄有粉红色品种,但是也有颜色更浅或更深的品种。果实所含番茄红素、类胡萝卜素、胡萝卜素、叶绿素的多少,决定果实的颜色,除了常见的粉红、深红,还有不常见的绿色、紫色、黄色、白色。决定颜色的基因有十几个呢,不可能也不必要通过转基因改变颜色。汁的多少,主要与成熟度有关。味道和口感,则是由番茄自身的数十、数百种芳香分子决定的,而这些芳香分子是由1000多个基因控制的。这更不可能与转基因有关。数十年来,番茄的育种方向是注重产量,不注重风味,许多芳香分子的基因都丢失了,如今正在通过新老品种杂交,甚至与野生品种杂交,找回芳香分子的基因。

顺口溜:成熟柿蒂易脱落,硬度适中沙又甜。

解读:柿蒂脱落的难易,是基因决定的,但与转基因无关。传统品种柿蒂不易脱落,有的还带着一段柄。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美国为了机械化收获,培育出柿蒂容易脱落的品种。收获机把番茄棵从根部剪断,整棵置于传送链上,传送链振动,番茄脱落,被输送到车厢里。这样的品种与传统品种杂交,就把柿蒂易脱落的性状传递过去了。番茄的甜度与含糖量有关,含糖量也与转基因无关。

顺口溜:转基因番茄硬度大,放置多日不变软。

解读:500多年前发现美洲新大陆以后,番茄作为观赏植物被引种到欧洲,观赏了200多年以后才开始栽培食用。番茄天生就有软硬之分,软番茄适合做番茄汤、拌意大利面,硬番茄适合切丁切片。沙拉(凉拌菜音译)中的番茄丁,披萨表面的番茄丁,汉堡夹的番茄片,都需要硬番茄。后来工厂化生产的番茄酱大行其道,而生产线上滚动的番茄必须是硬的而不能是软的,软的易破。再后来机械化收获番茄,更是需要番茄硬度大,若是软番茄,在机械化收获时就破了。硬番茄耐运输,耐储藏,货架期长,所以,欧美番茄品种多数是硬的,少数是软的。

番茄传入中国是在清代康熙年间,这有文字记载。《四库全书总目》中有一本农业园艺植物志叫《广群芳谱》,编撰者叫汪灏,曾任礼部侍郎、湖南巡抚。他写道:“番茄……草本也,来自西番,故名。”清末以后,中国有栽培番茄,这时番茄也叫西红柿(西方红柿子),农民则叫洋柿子。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我国的番茄品种都是从国外引进的,七十年代开始培育番茄品种,八十年代培育的番茄品种多了起来。引进和培育的品种,有硬番茄,也有软番茄,软硬番茄的风味有差别但差别不大。八十年代开始建设“城市菜篮子工程”,农民在市郊种番茄,到市内卖番茄,距离近,软番茄也不会烂。九十年代以后,农民规模化种番茄,菜贩远距离运销。销售引导育种和种植,不耐运输、不耐储藏的软番茄品种越来越少,硬番茄品种越来越多,而为了追求产量,硬番茄越来越不好吃了。如今消费引导育种和种植,市场上已经有了一些口味较好的软番茄和硬番茄。

美国1993年批准转基因延熟番茄商业化种植,其延熟的原理是:未成熟的番茄硬度大,是因为含有果胶,快成熟的时候,番茄的一个基因产生一种酶,这种酶可以把果胶分解为糖,果胶被分解了,番茄就变软了,变软是成熟的一个标志;根据这个基因的分子结构,人工合成了结构相反的基因,这叫反义基因,把反义基因转入番茄,起反作用,抵消了原来的基因,犹如左手按住右手,不让右手发挥作用,那么分解果胶的酶就不产生了,于是番茄就放置多日不会变软。就在美国转基因番茄上市之时,以色列发现番茄本身就有抑制果胶酶的基因,从而培育成功非转基因的延熟的硬番茄,而且比美国的转基因番茄产量高,口味好,于是美国转基因番茄逐渐被淘汰。以色列非转基因延熟番茄被引种到全世界,其延熟基因也被许多品种所继承。

中国1996年批准转基因延熟番茄商业化种植,其延熟原理是:番茄体内会产生乙烯(其他水果亦如此),乙烯是催熟的激素;乙烯是相应的酶催化产生的,酶是相应的基因控制的,人工合成反义基因,转入番茄,乙烯就不产生了,番茄就放置多日不会变软。也是因为以色列非转基因延熟番茄的育成,我国的转基因番茄逐渐被淘汰,如今已难觅踪影。以色列非转基因延熟番茄俗称“石头番茄”,可见有多硬。

总之,目前国内外市场上的硬番茄几乎都不是转基因的,即便转基因番茄未绝迹,那也是无害的。

顺口溜:柿蒂坚固掰不掉,果实红艳刺人眼。口感偏涩味道差,半生不熟诡异甜。

解读:前面说过,柿蒂、颜色都是本来的性状,与转基因无关。涩味是因为未成熟的番茄含有生物碱,但是转基因延熟番茄只是表现为硬度大,并无涩味。有涩味是因为未熟先摘,用乙烯催熟,催红了外皮,但里面还是生的。番茄本来就产生乙烯,而外用乙烯易挥发,因此不会有害。“半生不熟诡异甜”是喷洒了甜味素,这是商业欺诈,但甜味素无毒。

顺口溜:圣女果是转基因,教育儿童莫贪恋。尽管味美好口感,
毁灭健康罹病患。

解读:圣女果也叫樱桃番茄,不是转基因,而是原始性状。野生番茄在进化、驯化过程中由最小的醋栗番茄到樱桃番茄,多个基因发生了变化,再到现在的大番茄又有多个基因发生了变化。这就不可能通过转一个基因让大番茄变成樱桃番茄。现在的樱桃番茄是在原始樱桃番茄基础上经过杂交选育的,口味和产量远非原始樱桃番茄可比。

《转基因识别指南顺口溜》启发了公众的胡思乱想,把不理解的现象如无子番茄、带尖儿番茄都归咎为转基因,一并解读如下:

番茄是自花授粉作物,包着花粉的花药顶部有孔,需要振动,花粉才能从孔口喷出,落到雌蕊的柱头上完成授粉。野生番茄靠风和蜂蝶振动花药,虽然不能百分百授粉,但足以繁殖后代。栽培番茄则需人工振动以提高授粉率,方法是毛笔蘸花并摇动枝蔓。授粉以后精子卵子结合,形成种子以后产生激素,激素促使子房膨大,子房长成果实。请注意,是激素促使子房膨大,那么即使没授粉,没受精,没结子,只要有激素,就可以结果,结的是无子番茄。于是,仿激素分子结构,人工合成激素,用合成激素抹花或喷花,既起到了振动作用,又弥补了授粉率的不足。收获的番茄,多数是有子的,少数是无子的,无子不是转基因。

番茄在进化、驯化过程中,果形分化为圆形的、梨形的、桃形的等等形状,圆形常见,梨形、桃形少见。桃形番茄有果尖,这便是“带尖儿的番茄”,果尖儿甚至可以畸变为奶头状,这是自然现象,不是转基因,也不是激素使然。

番茄以及其他水果使用的激素,都是植物激素,也叫植物生长调节剂,与防治病虫害的化学农药相比,其毒性可以忽略不计。植物激素与动物激素是两码事,植物激素对人和动物不起任何作用。



顺口溜:非转大蒜很常见,围着柱子坐一圈。大家分手帷帐破,蒜瓣差异不明显。转基大蒜形态异,蒜瓣松散不抱团。个头差别异常大,没有帷帐裹外面。

解读:世界上就没有转基因大蒜。我国大蒜占世界的80%以上,年年出口欧盟等100多个国家,欧盟对转基因这么严苛,我国大蒜怎么可能有转基因的!我国的大蒜品种,大多是1957年引进的苏联大蒜的后代。苏联大蒜的蒜瓣有两层,内层蒜瓣小,外层蒜瓣大,这个性状被多数品种所继承,这就是顺口溜说的“形态异”。河南中牟县从苏联大蒜变异株选育出单层蒜瓣的品种,正如顺口溜所说“蒜瓣差异不明显”。中牟大蒜因为蒜瓣大而辣,在全国种植面积最大。不管单层蒜瓣品种还是两层蒜瓣品种,都是这样生长的:蒜瓣入土,长出蒜苗,蒜苗抽出蒜薹,蒜薹根部长出一圈幼芽,幼芽长成蒜瓣。包裹蒜瓣的“帷帐”在植物学上叫叶鞘,若蒜苗密度高、田间湿度大,叶鞘就容易腐烂,蒜瓣便松散;若早播,叶鞘易枯,则被蒜瓣撑破;若晚播,叶片少,叶鞘则包裹不住蒜瓣。这哪里跟转基因有关!即使转基因,也不会转一个“没有帷帐裹外面”的基因,没有“帷帐”就是没有叶鞘,没有叶鞘就没有叶,没有叶就没有光合作用。

受顺口溜影响,一些人也把独头蒜、不辣的蒜、不发芽的蒜、切开变绿的蒜都当做转基因。

农谚说“种蒜不出九,出九长独头”。出了阴历九月种蒜,就算晚播了,晚播大蒜在春季若遇高温,高温使蒜薹根部萌发晚的幼芽不再发育,那么萌发最早的那个幼芽就可能长成独头蒜。

大蒜的辣,因品种而异,因成熟度而异。不辣的品种未成熟而收获就更不辣。

大蒜成熟后有两三个月的休眠期,休眠期内,酶的活性很低,切开不会变绿。过了休眠期,若长期处在35摄氏度环境,酶的活性被抑制,切开也不会变绿。过了休眠期而中低温储藏的大蒜切开都会变绿。腌制的大蒜不切开也会变绿。切开变绿、不切开变绿,都是因为在酶的作用下含硫化合物发生了变化,变化成了呈色化合物,或绿,或蓝,或黄,皆有益无害。

对大蒜转基因谣言追根溯源,源自对网上转基因论文的不懂装懂。

网上确有大蒜转基因论文,但那是基础研究的论文,不是育成转基因大蒜的论文。论文所言给大蒜转基因,转的是“报告基因”,这个“报告基因”是个探路者,转它成功,说明受体植物可以接受外源基因,留待以后转入“目的基因”,那才是要在生产上应用的基因。“报告基因”是细菌的基因,植物里没有,把这个基因转入植物,可以显示蓝色,蓝色向研究者报告转基因成功。几乎对所有农作物都要先用“报告基因”探路。至于转不转“目的基因”,转什么“目的基因”,另做考虑。
明白了吧?不能以转“报告基因”的论文,来证明中国已经种植转基因大蒜。

顺口溜:非转洋葱个一般,切菜辣得泪涟涟。转基洋葱个头大,切开以后不辣眼。

解读:洋葱在世界范围内都没有转基因的。有报道说日本科学家新发现洋葱里的一种酶,这种酶与辛辣的含硫化合物结合,产生挥发性气体,刺激眼睛流泪,有望通过转基因技术,限制这种酶产生,让洋葱不再辣眼。请注意,报道说的是“有望”,而不是“已经”。还有报道说,日本开始销售不辣眼的洋葱,这种洋葱通过非转基因的方法改良了品种,降低了辛辣的含硫化合物的含量。对这两个报道的误读和曲解,产生了“转基因洋葱”的谣言。其实洋葱本来就有不辣的品种,没必要通过转基因让洋葱不辣。白皮洋葱不怎么辣,黄皮洋葱较辣,红皮洋葱最辣。饭店的凉菜就有白皮的不辣的洋葱。白皮洋葱个头大于黄皮洋葱、红皮洋葱,所以顺口溜谣言说“转基洋葱个头大,切开以后不辣眼”。

顺口溜:非转土豆个头小,切面很快就褐变。转基土豆皆硕大,皮色白皙洼儿浅。切开以后细观察,久置颜色不褐变。

解读:个头、褐变、皮色分别解读。

土豆的个头因品种而异,因品种是否退化而异。任何土豆品种都会因为退化而导致个头一代比一代小。品种退化是因为病毒侵染,感染病毒的土豆叫带毒土豆,病毒随着土豆的无性繁殖传给下一代,并且一代比一代严重,一代比一代个头小。因为带毒,所以需要脱毒。脱毒的方法是:掐掉不带病毒的茎尖,在实验室培养成脱毒种苗,再把脱毒种苗移植大田,繁育脱毒土豆作为种薯,脱毒种薯生产的脱毒土豆个头大于带毒土豆。平时说的“脱毒土豆”就是这么来的。可见,土豆个头大小跟转基因没有关系。土豆茎尖为什么不带病毒呢?因为茎尖细胞分裂生长快,而茎秆里的病毒上侵速度慢。

土豆切开褐变,是因为土豆里酚与酶结合产生醌,醌为褐色。品种不同,含酚量不同,褐变程度亦不同,有的切开褐变不明显,有的褐变很明显。土豆收获后有两三个月的休眠期,休眠期内土豆不会发芽,酶的活性也低,在休眠期内切开,褐变就不明显。

土豆确实有转基因的不褐变的品种,那是在美国,不是在中国。美国机械化、自动化程度高,运输、仓储、上货架以及上流水线,土豆难免挤压、磕碰而破皮,破皮则褐变,褐变则品相不好,品相不好则不好卖,于是就通过转基因防褐变。褐变是因为那个酶,那个酶是相应的基因产生的,抑制那个基因也就抑制了那个酶。把那个基因的一个片段复制下来,转入土豆,原来的基因片段与转入的基因片段因为结构相同而相克,结果是“同归于尽”,专业术语叫“基因沉默”。那个基因沉默了,那个酶就不产生了,土豆破皮、切开就不褐变了。顺便说一句,美国转基因防褐变苹果也是类似的原理。美国转基因防褐变土豆也会感染病毒,也需要脱毒,脱毒的个头大,不脱毒的个头小。

最后说皮色。品种不同,皮色深浅不同,跟转基因无关。美国转基因土豆的皮色并不是最浅的。

顺口溜:彩椒全部转基因,切勿被美色迷恋。超大青椒不靠谱,肯定基因已被转。

解读:彩椒、青椒是不辣的辣椒,也叫甜椒。关于颜色和大小,下面分开来说。

在育种家的种质资源库,保存有各种野生辣椒资源,它们大小、形状、颜色各异,产量很低,与生产上的高产品种杂交,就培育出了红色、黄色、紫色、白色的彩椒。红色是因为富含红色的类胡萝卜素,黄色是因为富含黄色的胡萝卜素,紫色是因为富含紫色的花青素,白色是因为不含叶绿素。每一种色素分子都由多个基因决定,不是那么容易转基因的,既然杂交可以得到各种颜色,就没必要转基因。

甜椒的大小,跟品种有关。常规品种也有大甜椒,杂交品种、太空椒品种则更大。杂交品种是利用杂交优势,种子只能种一代,第二代就退化,需要年年制种。太空椒是太空射线辐射后的基因变异。都跟转基因无关,转基因改变不了甜椒的大小。

甜椒确实有转基因的,转的是抗病毒基因,我国1999年批准转基因抗病毒甜椒PK—SP01商业化种植,如今在全国各地的几十个主载品种中找不到它的名字,估计已被淘汰。转基因品种还会被淘汰吗?是的,转基因品种也会退化,退化了就会被淘汰。即使没退化,但是新品种超过了它,它也会被淘汰。其实转基因抗病毒甜椒PK—SP01的抗性并不强。为什么呢?请听解释:甜椒的病毒病叫辣椒花叶病,侵染的病毒主要是黄瓜花叶病病毒和烟草花叶病病毒,而PK—SP01抗的是黄瓜花叶病病毒,并不抗烟草花叶病病毒;转基因抗黄瓜花叶病病毒有两个基因可转,一个是病毒复制酶的基因,转这个基因,抗性就很强,另一个是病毒外壳蛋白的基因,转这个基因,抗性就不太强,而PK—SP01转的恰恰是抗性不太强的病毒外壳蛋白的基因。只抗一种病毒,而且抗性不太强,再加上退化,所以渐渐被淘汰了。甜椒花叶病主要通过蚜虫刺吸传播,防治蚜虫就可限制甜椒花叶病,该病造成的减产仅为10%左右,而真菌疫病则可造成50%以上的减产,所以抗真菌疫病的品种是椒农的首选。这些因素也导致转基因甜椒被淘汰。

顺口溜:胡萝卜有转基因,切莫大意细分辨。非转胡萝卜锥形,
颜色并非特别艳。尖端纤细顶端粗,顶部平展不凹陷。转基胡萝卜妖艳,个头匀称令人羡。上下粗度都一致,顶部凹陷是关键。

解读:胡萝卜在世界范围内都没有转基因的。对颜色、形状、顶部凹陷三个性状介绍如下。

胡萝卜起源于西亚,野生胡萝卜的根很细,纤维含量很高,经人工驯化、选择,在公元10世纪的时候成为蔬菜,但不是现在这样,而是五花八门。颜色有白的、黄的、红的、紫的,形状有细长的、短粗的。14世纪传播到全世界。中国的胡萝卜是从伊朗传入的,所以称之为胡萝卜(胡人的萝卜)。17世纪,荷兰在海上崛起,成为军事强国和贸易强国,荷兰的橙色胡萝卜传遍全世界。为何是橙色的?因为荷兰皇家崇尚橙色,于是荷兰的园艺家就从黄色胡萝卜、红色胡萝卜中选育出橙色品种,这个种性遗传至今。如今追求食品颜色多样化、形状多样化:既有“颜色并非特别艳”的,也有“妖艳”的;既有“个头匀称令人羡”的,也有“上下粗度都一致”的。这些性状都是定向选育的,跟转基因无关。转基因改变不了颜色和形状。

“顶部凹陷”也因品种而已。胡萝卜顶部的短缩茎,只有几毫米,几乎看不出来,短缩茎上面是长长的叶梗。短缩茎与胡萝卜连接的紧密度因品种而已,易掰掉短缩茎的胡萝卜就有“顶部凹陷”,不易掰掉短缩茎的胡萝卜就没有“顶部凹陷”。这哪里跟转基因有关!

顺口溜:非转茄子卵圆形,外观浑圆色偏暗。转基茄子体细长,
黑紫亮泽表皮艳。

解读:茄子有转基因的,在印度、孟加拉、菲律宾有种植或试验,是抗虫的,转的是苏云金芽孢杆菌的基因(Bt基因),抗虫原理与转基因抗虫棉花、转基因抗虫玉米、转基因抗虫水稻相同。顺口溜所言茄子的形状、颜色都不是转基因性状。在茄子种质资源库里,有形状各异、颜色各异的茄子,圆的、长的、大的、小的、白的、绿的、紫的、黑的,不一而足。近代栽培茄子的类型具有地域性,农产品大流通,让圆茄子地域的消费者见到了细长茄子,很稀奇,便有人指为转基因。反之,细长茄子地域的消费者见到了圆茄子,也相信或疑为转基因。转基因是个筐,没见过的都往里装。



顺口溜:非转大白菜叶碧,外叶浓绿是特点。梢部比根部略细,内叶白绿颜色浅。转基白菜好奇特,叶色鲜黄颇扎眼。梢部要比根部大,头重脚轻根底浅。形状酷似大头娃,大家千万不要选。

解读:“转基白菜好奇特,叶色鲜黄颇扎眼”,这指的是黄色白菜,但这不是转基因,而是四倍体白菜。普通白菜是二倍体,即两套DNA,育种家在实验室用秋水仙素处理白菜细胞,可以让DNA加倍,继而把四倍体细胞培育成四倍体植株,然后培育出四倍体白菜品种。DNA加倍,基因也加倍,基因决定化合物的量,基因加倍以后,化合物就可能成倍、成几倍增加。二倍体白菜所含胡萝卜素、类胡萝卜素很少,所以叶子呈白色、绿色;四倍体白菜所含胡萝卜素、类胡萝卜素很多,所以叶子呈黄色,而营养价值更大。胡萝卜素、类胡萝卜素的合成,是多个基因决定的,转多个基因很难,而让DNA加倍很容易,因此没必要舍易求难。至于白菜根部和球部的比例,则因品种而异,普通白菜并非都是“梢部比根部略细”,反而大多数品种的稍部要比根部大。

顺口溜:转基蔬菜品种繁,务必警惕紫甘蓝。营养价值捧上天,我们绝不信谗言。

解读:
甘蓝起源于欧洲地中海至北海沿岸,如今那里仍有野生甘蓝生生不息。野生甘蓝不结球,叶片长得像萝卜缨,但是叶梗是紫色的。700多年前德国选育出结球的甘蓝,600多年前英国选育出结球的紫甘蓝。我国清代道光年间的《植物名考》有甘蓝记载,民国初年有紫甘蓝种植。甘蓝在我国也叫包菜、洋白菜,发展很快,但是紫甘蓝发展很慢,因为嫌它颜色不好看。紫甘蓝富含花青素,花青素抗氧化,能抵消氧化物对人体细胞的氧化,从而延缓细胞衰老。近十几年科学普及,紫甘蓝大受欢迎。转基因技术才有30多年历史,而紫甘蓝在我国有百余年历史,在欧洲有600多年历史。可见转基因谣言之信口雌黄。

顺口溜:国产木瓜身价高,频频登上婚礼宴。转基因率百分百,
惊人数字吓破胆。劝君莫食番木瓜,吃出问题肠悔断。

解读:木瓜的确是转基因的,那是为了抗病毒病。南方木瓜叫番木瓜,经常发生病毒病,无药可治,以至绝收,惟转基因可抗病毒,我国2006年批准商业化种植。病毒的结构是蛋白质外壳包裹着基因组。病毒只有侵入植物、动物的细胞内,利用细胞内的资源才能复制。复制之前,基因组与蛋白质外壳分离,然后基因组的一个基因产生复制酶,那么这个基因就叫复制酶基因。复制酶基因产生的复制酶,催化病毒基因组和蛋白质外壳分别不停地复制,复制后又不停地组合,组合成更多新的病毒,再侵入更多的细胞,从而造成病害。转基因番木瓜抗病毒的原理是:把病毒基因组的复制酶基因转入番木瓜细胞的基因组,因为转入的只是复制酶基因而不是病毒的基因组,所以番木瓜并不染病;病毒的复制酶基因转入番木瓜细胞,就成了番木瓜的基因,不再是病毒的基因,犹如“蓝军”战士加入“红军”队伍;当病毒侵入番木瓜细胞后,这个复制酶基因就阻止病毒基因组的复制酶基因发挥作用,这叫“基因沉默”,沉默是因为内源、外源两个基因结构相同,沉默的机制很复杂,细说艰深,简单而通俗地说就是“相克”,是“内源外源基因结构相同而相克”,相克,病毒便不能复制,也就不能致病。转基因番木瓜在南方推广以后年年丰收,供应全国,所以“频频登上婚礼宴”,却没有哪个人“吃出问题肠悔断”,因为转基因番木瓜和非转基因番木瓜同样安全。

后记:为什么说转基因是安全的?

一切生物的细胞里,都有蛋白质分子和核酸分子。核酸包括脱氧核糖核酸、核糖核酸,英语缩写分别为DNA、RNA。

基因是DNA的一个个片段。基因这个词是英语单词gene的音译,可以意译为“血统”。一个个基因不是一个个微小的生命体,而是一个个分子,是分子就会发生化学变化。

在细胞里,基因的化学变化是产生RNA,RNA催化氨基酸合成蛋白质。不同的基因通过不同的RNA决定不同结构的蛋白质,不同结构的蛋白质组成不同的细胞,不同的细胞组成不同的器官,不同的器官表现不同的功能,功能即性状。不同的基因也决定不同的酶,酶也是蛋白质。不同的酶在新陈代谢过程中催化不同的生化反应,不同的生化反应也表现为各种不同的性状。归根结底,基因决定性状。

蛋白质由氨基酸组成,基因则由核苷酸组成。我们吃的食物都含有蛋白质和基因,它们是大分子,不能被消化系统吸收,需要被消化酶分解为氨基酸、核苷酸,才能被吸收,然后进入血液,再被输送到全身的细胞,参与新陈代谢。如果蛋白质和基因不被消化酶分解,它们就被排出体外了。

1万年来,粮食作物的亩产量只有一二百斤。100年前,美国科学家开始研究玉米杂交育种,接着,全世界各种农作物都进行杂交育种。如今,粮食亩产量可以达到1000多斤。
杂交育种是同种作物DNA的优化组合。一种作物有几十条DNA,一条DNA上包含几十个、几百个基因,DNA的优化组合,就是基因的优化组合,其中通过优化组合高产基因,提高了作物产量,但是一直得不到抗虫性状,因为农作物的DNA上没有所需的抗虫基因。可喜的是,科学家在细菌中发现了所需的抗虫基因。

植物的基因,细菌的基因,都是由核苷酸连接组成的,既然都是核苷酸,那么细菌的一个基因就可以和植物基因连接在一起。这就是转基因的原理。在自然界,某些细菌可以进入某些植物体内,给植物转基因。人工转基因就是对自然界转基因的模仿。人工转基因,就是基因工程。转基因,是基因工程的俗称。

把细菌的抗虫基因,转入棉花、玉米、水稻,就可以抗棉铃虫、玉米螟、水稻螟这些害虫。转入的抗虫基因可以产生一种蛋白质,这种蛋白质在这些害虫体内不能被分解,而且与害虫肠道壁上的糖蛋白结合,导致害虫患消化道疾病而死,这就大大减少了农药用量。

转基因产生的蛋白质,对害虫有害,对人无害,因为人的肠道壁上没有那种糖蛋白,人的消化酶还可以分解转基因及其产生的蛋白质。所以,生产上推广的转基因农作物是安全的。

转基因农作物从1996年开始推广,目前全球28个国家种植28亿亩转基因作物,占全球耕地的11%。其中转基因大豆13.7亿亩,占全球大豆总面积的78%;转基因玉米9.09亿亩,占全球玉米总面积的33%;转基因棉花3.34亿亩,占全球棉花总面积的13%;转基因油菜1.29亿亩,占全球油菜总面积的33%。其他转基因作物还有甜菜、苜蓿、木瓜、南瓜、土豆、茄子、甘蔗、苹果等。

全球进口转基因农产品的则有60多个国家。

这么多年,这么多国家,这么多人吃转基因,从未不安全过,这就足以证明转基因是安全的。

(全文15000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