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兵团两代人接力坚守大渠安全 送水服务乡邻

初夏时节,正是农田和草场灌溉高峰期,在新疆克兰河大峡谷的阿克大渠,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师水利管理处阿苇滩水库管理站职工王建国在大渠上不分昼夜地忙碌着,来回巡渠,查看渠道情况,根据水情在渠首一次次摇动水阀。

阿克大渠全长22公里,不仅灌溉周边3000亩土地,沿途还有一牧场、阿苇滩、气象局等单位,22个乡村、10万土地直接受益于这条大渠。

为充分利水资源,解决下游的用电问题,第十师一八一团架设了120公里的高压输电线路,使38个乡村用上了水电。

1964年,王建国的父亲从山东青岛转业来到一八一团,戍边守土,建设家园。1972年10月1日,王建国的父亲举家来到了阿克大渠龙口,成为这个龙口的第五任守水人。

最初,这片荒芜的土地没有人烟,也没有路,渠梆就是路。没有地,就在渠首边开垦,父母沿着这条路巡渠,孩子们沿着这条路上学,一家人以渠为伴。

受父亲影响,14岁时,王建国就学会了如何看云识天气,在什么样的天气情况下调节闸门,根据下游的需水量计算出放水量,小小年纪的他俨然已是一个经验丰富的看水人。

“刮风就要把水降低10公分,被风掀起的浪头涮渠梆很危险,大太阳的时候就要把蒸发量算进去,保障下游正常用水,看云识天气,做好预判……”王建国说。

高中毕业后王建国报名参军,退伍时面临选择,父亲一句“回来看龙口吧”就把年轻的王建国留在了龙口。

在用水高峰和克兰河的枯水期,王建国白天晚上都睡不好,水量有限,都想第一时间用上水,王建国总是仔细算账,确保下游用上水。

1991年7月的一个夏夜,一阵疾风过后就是倾盆而下的暴雨。害怕雨水导致渠水漫顶,王建国的父亲一刻不停地巡渠。雨大心急,双脚猛地被滑倒。大渠安全了,其父亲的右脚却骨折了。

后来,王建国的父亲的右脚腕里装了一块钢板,支撑着父亲继续在这条渠上巡视,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多年的疾病折磨让父亲直不起腰背,脚受伤后,父亲巡渠更是不方便了,父亲又开始带着弟弟王建军巡渠。

1991年,弟弟王建军接过父亲的班,1993年,弟媳接了母亲的班守在龙口。王建国在电站守水,王建国的爱人在电站工作。一条大渠上,一家、两代、6口人驻扎在此,一干就是近半个世纪。

年轻的时候,王建国经常和父亲杠起来——“图了个啥,人也见不到,交通不方便,面粉都不够吃,大雪封路,几乎与世隔绝……”后来长大了,干了这个才慢慢知道,必须有人守在这里。

王建国巡渠,背一壶水,带几个馍馍就出发了,哪里危险就加固哪里。大渠管理路段偏僻,交通不便,道路不畅通,只能步行。大雨季节来临,王建国更是繁忙,也更加细心,生怕水流量太大,造成垮堤事件。

年复一年,王建国感受到的是责任心越来越大:“一个萝卜一个坑,一环扣一环,什么岗位都要有人。”40多年坚守,王建国累计完成调节农业用水800多万方。

如今,母亲朝玉香还住在龙口,守着和父亲亲手盖起来的小屋。“那时候,孩子爸爸身体不好,带着孩子来到龙口。这里没有人,孩子们见到放羊的就站在那里盯盯地看着一动不动。”

在大渠干了一辈子,王建国落下和父亲同样的毛病,听不到水声就难以入眠,睡不着觉。如今,快到退休年龄的他希望带出个徒弟,“经验不是一年两年能摸索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