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种面积不稳 种业富强尚需产业体制动刀

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及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将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上升为明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处于粮食安全基础地位的种业更是被着重强调。12月25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种业体制改革提高创新能力的意见》,被广泛解读为未来种业进入发展快轨的“助推剂”,引发市场高度关注。

作为种业体制改革的“试验田”,《意见》重点提出“加快种子生产基地建设”。这块“试验田”的建设现状如何,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之一。

中国证券报记者近期通过在全国最大的玉米制种基地甘肃省张掖市和全国最大的育种基地海南省南繁科研育种基地调研发现,基地不稳定问题正成为困扰当地制种和育种发展的最突出问题,而种业企业、科研院所,以及当地政府在寻求稳定生产基地的过程中,“老问题”又遇到政策失位、资金匮乏等“新难题”,化解这些问题均须以加快土地流转为切入口来完善基地的“顶层设计”。

企业 减产博弈频陷利益纠葛

中种集团张掖分公司副总经理宁红海在西北工作12年后,头一次遇到了工作以来的最大难题,而这一问题在目前全国最大的玉米制种基地张掖市也很具代表性。

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过程中,宁红海的电话一直响个不停。来电的有政府部门、同行企业、基地上的村支书等,都在询问玉米种子款的问题。“今年9月气温偏低,作物早衰,出现了减产,各个公司普遍在20%左右,这一情况导致给农民结算的种子款被缩减了,当地农户普遍接受不了”。

宁红海告诉记者,张掖基地的种子款向来以‘算单价’方式来结算,即企业与农户约定每公斤玉米种子的单价,然后以当年的实际产量来结算种子款。除“算单价”外,另一种结算方法叫做“包产值”,是指无论产量如何,以事先约定好的每亩地的总价来结算种子款。在以往,“算单价”和“包产值”的种子款基本上能持平,但是,在今年产量出现大幅度下滑的情况下,以“算单价”与企业结算种子款的农民将遭受重大损失,而这也成为今年影响张掖制种基地生产稳定性的最大隐患。

张掖市素有“金张掖”的美誉,以其得天独厚的光热水土条件成为全国最大的玉米制种基地,全市每年耕种玉米制种田的面积在100万亩左右,生产杂交玉米种子4.5亿公斤,占全国大田玉米年用种量的40%以上,能满足国家2亿亩以上大田玉米的用种需求。但是,一直以来都无法解决的基地稳定性问题却严重制约着张掖玉米制种基地的发展。

按照当初的协议,“遇到不可抗的因素所造成的损失,由双方协调解决”,但是,在实际中,协调起来显得十分艰难,“中种虽然是国企,但这个时候也不敢出头,因为你如果出头,其他企业怎么办?很容易引发社会不稳定问题。”宁红海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但是,相邻的两个地方,一个‘包产值’,一个‘算单价’,今年一下子相差这么大,老百姓肯定不干,政府同样担心引发社会不稳定问题,于是也来找你。所以,这就是一个博弈的过程,最后怎么解决,还是要谈判。”

与种子款问题相伴生的,还有各方争抢基地的问题,这也是一直以来影响张掖基地稳定性的另一大难题。

张掖向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至今,张掖市共有69家大大小小的种子企业驻扎,其中包括中种集团、奥瑞金(行情 股吧 买卖点)种业等种业巨擘以及登海种业(行情 股吧 买卖点) 、隆平高科(行情 股吧 买卖点) 、万向德农(行情 股吧 买卖点) 、敦煌种业(行情 股吧 买卖点) 、丰乐种业(行情 股吧 买卖点) 、神农大丰(行情 股吧 买卖点)等上市公司,记者在10月前往张掖调研时,中农资也正在当地招兵买马,准备入驻。在各大种业公司陈兵张掖的局面下,围绕制种基地的争夺暗流涌动。

在今年9月26日举行的第十一届全国种子信息交流暨产品交易会上,全国农技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玉米种子行业库存达历史峰值,去库存压力持续加大,相对于2014年11.5亿公斤的需种量,2013年余种量高达创纪录的12.1亿公斤。在这一严峻形势下,减少制种面积成为去库存的最直接手段,而2013年杂交玉米制种面积由去年的435万亩下降到今年的382万亩。但是,与全国的制种面积大幅下降的趋势相背离的是,张掖基地的制种面积不降反升。中国证券报记者从张掖市农业局拿到的一份《张掖市2013年杂交种子生产供应情况调查表》显示,2013年张掖市制种面积由去年的102.53万亩扩大到今年的103.28万亩。

“年初的时候我们还预计制种面积会至少减少一成呢,可最后确实是这个结果,”当地农业局一位官员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制种面积的多少已经不是谁能简单决定的了,这是多方利益反复博弈的结果。”

在多方博弈中,最突出的两方还是企业与农户。中种集团张掖分公司项目部经理杨耀洲告诉记者,“最近两年行业不景气,企业争抢基地的问题稍微缓和了一些,但在市场景气度高的时候,这一问题相当严重,特别是2010年,在众多企业的哄抢之下,”包产值“的价格一下子从1600元/亩左右跃升到2000元/亩以上,而且现在的合同都是一年一签,今年景气度不高的时候你不跟农户签了,等来年景气度上来了农户就不跟你签了,企业怕就怕这个,所以即使想大幅度降低制种面积,但考虑到未来也很难痛下决心。”

上述《调查表》显示,除中种集团、万向德农、金博士外,今年几家大的制种企业减少制种面积的力度并不大,丰乐种业、登海种业、隆平高科、中储粮、东亚种业在张掖的制种基地甚至有所扩大。

同时,地方政府出于社会稳定的需要也会积极帮助落单的村庄找“对象”。记者前往甘州区党寨镇烟墩村调研的时候,村支书郭尚玺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今年周边有三个村原来没有企业签约,但最后还是在政府的协调下找到了签约企业。而在政府的各类文件中,“稳定制种面积”也是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之一。

大企业与大企业、大企业与小企业的博弈更是十分微妙。“对于制种基地,大企业与大企业之间往往会达成攻守同盟,但在利益面前,这种同盟很难得到维护。同时,大企业与小企业则是一种‘敌进我退,敌退我追’的关系,以前基地争抢激烈的时候,小企业是竞争不过大企业的,但是,现在大企业在压缩制种面积,小企业一看有机可乘,纷纷接盘大企业退守留下的”战地“,所以制种面积怎么可能减少?”杨耀洲表示。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