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景瑞院士:科研人员已做好转基因玉米、大豆产业化准备!

4月4日,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宣布将对原产于美国的14类106项商品加征25%的关税,其中“大豆”、“其他玉米”及“玉米细粉”等产品都在清单之中。

海关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进口大豆的34%、玉米的27%来自于美国。目前我国仍在有效期内的进口转基因大豆安全证书有13个、玉米安全证书有18个。一些转基因科学家建议,与其将市场交付于外国,不如借着中美贸易摩擦的机会让社会多了解和接受转基因,推动转基因产业化。

中国农大教授、工程院院士、玉米遗传育种专家戴景瑞表示,中国的科研人员已经做好了转基因玉米产业化的准备,只要批准了就可以全面铺开。

转基因玉米品种有储备

2008年,“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以下简称“转基因重大专项”)立项,计划在未来15年投入240亿元,进行转基因产品研发。而今,转基因重大专项实施已经10年。据一位和转基因行业联系密切的人士介绍,转基因重大专项近几年已经有一些产品进入安全证书申请阶段,但还未获得安全证书。

按照我国相关规定,在产业化推广前,必须获得生产用安全证书和通过品种审定。

2016年发布的《“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提出,加大转基因棉花、玉米、大豆研发力度,推进新型抗虫棉、抗虫玉米、抗除草剂大豆等重大产品产业化。

中国工程院院士、转基因重大专项“总工程师”万建民认为,未来几年中国最有可能率先进行产业化的是转基因抗虫玉米和转基因抗除草剂大豆。

其中玉米成为科研单位和企业关注的焦点,因为商机尤为巨大。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7年我国玉米播种面积为5.32亿亩,大豆播种面积仅为1.17亿亩。

“目前有4个转基因玉米正在申请安全证书,这4个转基因玉米由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等四个单位研发,有自主知识产权;其中两种是抗虫玉米,一种是抗虫抗除草剂玉米,另一种是抗除草剂玉米。”戴景瑞介绍。

在大豆方面,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姜韬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目前我国有一些科研机构和企业进行转基因大豆研发,但是还没有获得转基因生产安全证书的。

戴景瑞和农业生物技术科学家张世平都表示,由于对转基因玉米产业化看好,种子企业纷纷预先布局,和研发单位提前交流,以期在转基因产业化时间表出台后,能迅速将转基因性状转入它们的好品种中,这样企业能及早完成育种业务,不耽搁转基因玉米种子上市。

生物技术研发单位选育出的抗虫、抗除草剂等转基因性状,必须要转入到高产优良农作物品种里面,才能应用于农业生产,这个过程叫作回交转育。

戴景瑞介绍,目前已经用前述4个转基因性状的玉米在科研试验中回交转育了20多个品种,这20多个品种也经过了安全评价。这意味着,如果现在就推行转基因玉米产业化,品种也准备好了。

不过,获得安全证书后,在产业化之前还有一道坎,就是品种审定。按照我国《种子法》的规定,农作物新品种必须要经过审定,没有审定通过是不能推广的。品种审定由农业农村部种子管理局负责。

自从2009年转基因植酸酶玉米、转基因Bt汕优63水稻获得安全证书后,从事转基因研究的科学家多次呼吁尽快出台相关品种的审定办法。然而截至目前,审定办法仍未出台。

全球范围内,转基因产业发展迅猛。1996年,转基因种子市场市值1.5亿美元,2016年市值156亿美元,占全球商业种子市场的35%。“一个基因造就一个产业,我们国家作为农业大国、人口大国,没有理由不抓住这次科技革命的机会。”一位不愿具名的行业人士表示。

转基因产业化有路线图无时间表?

2016年4月,在当时的农业部就转基因问题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科技教育司司长廖西元明确表示,将按照“非食用→间接食用→食用”的路线图推进转基因作物的产业化。

“之所以有这个路线图,不是因为转基因的安全性问题,而是因为要考虑到公众的承受力和社会环境问题。”前述和转基因行业联系密切的人士表示,产业化迟迟未能进一步推进,既有研发本身尚不够完善的原因,也受制于来自社会的一些压力。

到目前为止,农业部尚未推出转基因作物产业化具体的时间表。从1998年开始,中央1号文件近十年内7次对转基因的研发、科普、产业化做出部署。不过,2018年1号文件发布的全文中没有提及转基因。

在科普宣传方面,今年初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印发了《2018年农业科教环能工作要点》,提出:“组建全国农业科普传播联盟,以‘讲好基因的故事’为主题,鼓励开展科普创意大赛。组织全国巡回宣讲活动,持续开展网络宣传与常态化科普,持续推进进校园、进课堂、进社区等科普活动。”

据了解,转基因重大专项曾经就2020年推广商业化提出一个种植面积目标,不过由于种种原因,这个种植面积目标也多次变动。

多位转基因行业人士表示,若2018年国家不发放转基因作物种植安全证书,2020年达成《“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目标将“比较困难”。

张世平表示,玉米生产上应用杂交种子,一亩杂交制种田生产的杂交种子可供下一代200亩左右种植。如果2020年实现一定规模的转基因玉米种植,则2019年需要进行大面积杂交制种,2018年必须对2019年进行大面积制种的转基因玉米亲本(“父/母亲”)进行大量繁殖,所以准备种子就得两年。

据戴景瑞推算,如果国家在2018年开始产业化,按照一年繁殖两季、一亩的种子可以种200亩来估算,2018~2020年三年时间里可以推广上亿亩转基因玉米。

但如果没有安全证书,大规模制种就是非法的。一些业内人士对前述4个转基因玉米在2018年能否获得安全证书不太乐观。据记者了解,截至目前,国家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还未召开会议、评审申请材料。转基因研发中的田间环境释放和生产性试验也需要国家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批准,目前正值玉米播种季节,研发单位正在焦急等待政府批准,不然今年研发也不能正常进行。

一位不愿具名的接近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的人士表示,国内自主研发的转基因玉米抗性还不错,但是国内有一种担忧,就是中国的生物技术科研单位和企业,在资金规模上无法和跨国企业抗衡,一旦放开市场,国内企业恐怕竞争不过。

张世平则认为,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转基因玉米与国外产品相比并不差,目前美国一些转基因玉米产品(种类)含有8个基因,中国的含有2~3个,但在中国的环境下应用,美国的玉米并不比中国的玉米有优势,8个基因中有些是研发实验中所用的筛选基因、有些是针对美国的地下害虫的,而中国目前玉米没有地下害虫危害,则这类基因在中国环境下没有作用。“这就和感冒吃药一样,如果吃8种药和吃1种药的效果是同样的,没有必要非得吃8种药。”此外,虽然跨国企业规模庞大,但是业务范围广泛、涵盖了农药肥料等,张世平认为,如果仅仅是转基因研发育种,中国企业做得还是比较专精的。

戴景瑞介绍,目前回交转育的20多个品种,在转入抗虫、抗除草剂基因以前,就是已经通过品种审定的传统玉米品种。这里的“传统”是和“转基因”育种技术相对的传统育种技术。

我国对传统育种新品种的审定,要求在全国多个地区进行区域试验,要能够证明比已有品种更高产、更优质,才能通过审定。

张世平表示,在现有政策法规下,理论上是不能同时获得安全证书和通过品种审定的,但是如果有绿色通道,那么就有可能。上世纪90年代,中国棉铃虫大爆发,极大地危害到中国的棉花生产和棉纺织业。当时中央政府要求科研团队抓紧时间研发转基因抗虫棉,并在研发成功后迅速开启了“绿色通道”进行推广。

“我是做研究的,成果不能推广,我着急,但是我理解国家领导人的安排和布局,时机成熟的时候自然会推广。科研人员要做好准备,到时只要一声令下就能推广。”戴景瑞介绍,农业部门已经在全国几十个点进行转基因玉米的区域试验。

不划定转基因种植区域

在转基因大豆、玉米、油菜等蓬勃发展的今天,一些企业出于生产应用或者消费者的偏好,会专门定制“非转基因”大豆或是其他农产品以供消费者选择。

也有一些科学家认为,为了保护我国丰富的种质资源,以防万一发生的“基因漂移”造成“基因污染”,如果推进转基因作物产业化,应该划定“转基因种植区域”。

对此,前述和转基因行业联系密切的人士表示,将来可能不会划定转基因种植区域和非转基因种植区域。

此外,一种转基因种子获批生产用安全证书,也并不意味着它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应用于农业生产。

“现在关于转基因农作物的审批是按照生态区域,比如说批准在黄淮地区的转基因玉米种植,不能到长江流域种植,只能限定在黄淮流域,这是按照生态区域来布局的。”前述和转基因行业联系密切的人士表示。

2014年续批的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发的转植酸酶基因玉米生产应用安全证书的批准范围是山东省,同年续批的华中农业大学研发的转cry1Ab/cry1Ac基因抗虫水稻Bt汕优63生产应用安全证书限定在湖北省。此外,在我国广泛使用的抗虫棉每个生产应用安全证书也是按照生态区域来批准发放的。

“农民种不种,是农民说了算,如果非转基因的市场好,干吗种转基因呢,这是种植者自己权衡的。我们只是说这个是安全的,你可以种,你也可以不种。就如同现在我们已有的很多品种,有常规品种,也有杂交品种,农民可以自行决定种哪个品种。”前述和转基因行业联系密切的人士强调,政府这只手绝对不可能干预那么多市场行为。

艾格农业大豆分析师傅真真表示,目前我国仍然是以小农经济为主的种植业态,会给管理增加困难,即使划定专门的种植区域,也难保转基因种子不会影响到非转基因种源。“如果转基因作物的种植效益好,非转基因的就会被淘汰掉。以大豆蛋白粉为例,只有一些标准要求高的企业会检测收购的原料中是不是非转基因大豆。”傅真真称,在调研中了解到,限定用于加工原料的进口转基因产品,在国内运输过程中出现撒落,当地农业部门都要收回,以避免农民私下种植。(来源:种子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