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从双螺旋开启

你了解转基因吗?你知道基因是什么吗?基因农业网带你回顾转基因发展史。

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发现了DNA双螺旋的结构,开启了分子生物学时代,使遗传的研究深入到分子层次,“生命之谜”被打开,人们清楚地了解遗传信息的构成和传递的途径。

DNA双螺旋的结构发现过程

DNA是由两条主链组成,似“麻花状”绕一共同轴心以右手方向盘旋, 相互平行而走向相反形成双螺旋构型。每条主链由脱氧核糖和磷酸基通过酯键交替连接而成。

1951年11月,Rosalind Franklin拍摄到了DNA晶体的X射线衍射照片,为双螺旋结构的建立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1952年,奥地利裔美国生物化学家E.chargaff测定了DNA中4种碱基的含量,发现其中腺嘌呤与胸腺嘧啶的数量相等,鸟嘌呤与胞嘧啶的数量相等。这使沃森、克里克立即想到4种碱基之间存在着两两对应的关系,形成了腺嘌呤与胸腺嘧啶配对、鸟嘌呤与胞嘧啶配对的概念。

1953年2月,Watson和Crick看到了Rosalind Franklin拍摄的DNA晶体照片,由此确认了DNA一定是螺旋结构,而且分析得出了螺旋参数。

1953年2月28日,第一个DNA双螺旋结构的分子模型诞生。

1953年5月25日,英国《Nature》杂志报告了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

双螺旋结构的发现意义

双螺旋结构显示出DNA分子在细胞分裂时能够自我复制,完善地解释了生命体要繁衍后代,物种要保持稳定,细胞内必须有遗传属性和复制能力的机制。由于腺膘呤(A)总是与胸腺嘧啶(T)配对、鸟膘呤(G)总是与胞嘧啶(C)配对,这说明两条链的碱基顺序是彼此互补的,只要确定了其中一条链的碱基顺序,另一条链的碱基顺序也就确定了。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是生物学的一座里程碑,是分子生物学时代的开端。

“小故事”:你不知道的科学故事

在世人眼里DNA的双螺旋结构是由克里克和沃森发现的,但是这一重大发现离不开Franklin的贡献。

Franklin,生于伦敦一个富有的犹太人家庭,15岁就立志要当科学家,早年在剑桥大学学习物理。1945年,前往法国学习X射线衍射技术。1951年,回到英国,在伦敦国王学院取得了一个职位,加入了研究DNA结构的行列。

1951年11月,Rosalind Franklin拍摄到了DNA晶体的X射线衍射照片,为双螺旋结构的建立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在1953年2月底,33岁的Franklin已经在日记中写道,DNA具有两条链的结构。这时她已经确认这个生物分子具有两种形式,链外面有磷酸根基团。1953年3月17日,当Franklin将研究结果整理成文打算发表时,发现Watson和Crick破解DNA结构的消息已经出现在新闻简报中。4月2日,Watson、Crick和Wilkins的文章送交《Nature》杂志,4月25日发表,接着他们在5月30日的《Nature》杂志上又发表了“DNA的遗传学意义”一文,更加详细地阐述了DNA双螺旋模型在功能上的意义。1953年初, Watson和Crick构建出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而此时Franklin对这一进展并不知情。她更不知道的是,Watson和Crick曾看过她拍摄的能验证DNA双螺旋结构的X射线晶体衍射照片,并由此获得了重要启发。Watson和Crick未经她的许可使用了这张照片,但她并不在意,反而为他们的发现感到高兴,还在《Nature》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证实DNA双螺旋结构的文章。Watson在1968年出版的《双螺旋》一书中坦承,“Franklin没有直接给我们她的数据”。而Crick在很多年后也承认,“她离真相只有两步”。目前,科技界对Franklin的工作给予较高评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