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观赏草研发利用渐成气候
图片来源于互联网
观赏草是一类以茎秆、叶丛和花序为主要观赏部位的单子叶植物的统称,以禾本科的种类为主,还包括一些莎草科、灯心草科、花蔺科、百合科及香蒲科等具有美学价值的植物种类。由于其景观和生态效果俱佳,近年来,在园林绿化、城市道路、庭院小区美化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同时,国内在品种繁育、栽培技术研究方面也取得突破性进展。
景观与生态效果俱佳
观赏草形态美丽,色彩丰富,以柔美飘逸见长,独具自然野趣之美,尤其适合现代社会人们回归自然的需求。近年来,随着国内城市环境绿化美化与花卉旅游热的升温,以及人们偏向自然化的审美变化,具有独特景观与生态效果的观赏草日趋流行,为人们增加了独特的美感和趣味体验。
说起观赏草,北京草业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武菊英认为至少有以下优点:首先是观赏性好,四季均可观赏,能表现变化的美。比如,在园林应用方面,观赏草既可孤植独赏、做屏障或背景、绿篱或边界,还可做盆栽、地被覆盖,在空旷场景、生态园区、采摘园及水景等中应用,形式十分多样。
其二,生长速度快。观赏草一般栽植当年就能达到成熟的株高,且三年内冠幅达到最大,能快速实现景观效果。同时能够抗干旱,适于节水型园林建设。观赏草耐旱试验表明,纤叶芒、花叶芒、斑叶芒、紫光狼尾草、青绿苔草、矮丛苔草等均具有较强的干旱适应能力。一般定植成活后,只需在春季浇一次返青水,冬前浇一次越冬水,其他时间依靠自然降水即可正常生长。
此外,耐瘠薄、耐盐碱,不需要施用化肥,是一种节约型园林植物。观赏草一般可以在多种土质条件下生长,定植后很少需要施肥。有研究证明,在砾石土和沙土中加入1/3至1/4(体积比)的草炭可显著改善其生长。在观赏草幼苗的成活率试验中,大部分观赏草能够适应再生水灌溉和中轻度盐碱化土壤,也适合在融雪剂喷施的地方应用。
优势与难点同在
专家指出,虽然观赏草优势多多,但也具有两面性。由于其应用范围广、适应性强,极易蔓延成害,不但影响绿地景观,而且容易威胁当地植物生存。因此,在引进推广、研究开发观赏草时,必须注意其适应当地气候和环境的能力,不断提高管理技术水平。
业内人士表示,除气候原因导致的观赏草可选择品种少、观赏期短等原因外,生产周期长直接导致北方地区观赏草价格偏高,成为制约北方地区观赏草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据了解,由于北方地区平均气温低、气候干燥,从播种到工程苗出圃,狼尾草需要一年时间、画眉草需要近两年,生产周期比常见地被植物要长得多。只能靠分株繁殖的金边芒、斑叶芒等花叶品种不仅生长慢,繁殖系数也很低,每年只能分株一至两次。
另外,在应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种植密度。由于观赏草苗期植株矮小,为了达到覆盖地表的效果,往往种植密度过高,但由于其生长迅速,很快就覆盖了株行距,造成拥挤重叠,不仅观赏性变差,还容易倒伏,甚至出现下层茎叶死亡的情况。二是冬季空间的问题。在冬季将观赏草地上部分割掉以后,其生长的地方将出现空地,如何在景观和视觉效果上进行补充,是设计师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三是低维护并不是不维护。在观赏草的建植初期,整地、施肥、浇水、除草等工作同等重要,而一旦建植形成健壮的植株后则基本不需要进行管护。四是防火问题。当观赏草大片种植时,冬季地上部分干燥易燃,特别是在马路隔离带上。因此,在设计之初园林管理者就要充分考虑这些问题,并掌握相关技术,精心管护。
繁育栽培技术研究实现新突破
据了解,欧美各国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开发利用观赏草,目前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观赏草产业。但在国内,受制于原生品种不多、气候和环境条件限制,起初市场上优质的观赏草几乎都是从国外引进。不过,随着近年来的不断研究探索,目前在品种繁育、栽培技术研究方面有了新突破。
据悉,在观赏草研究上,近年来武菊英团队进行了很多探索。她认为开展观赏草研究需要解决三大关键技术,即观赏草种质资源、育种技术及新品种繁育和栽培技术。多年来,他们建立了300亩种质资源圃,收集并系统评价了3519份乡土草资源,涉及5科25属165种,并明确了主要草种的生物学特性、观赏性和生态适应性,筛选出了不少优良种质资源。其中,筛选出耐75%遮阴的苔草、在0.6%盐渍化土壤上生长的芨芨草和画眉草,还有在北京无需灌溉的苔草、野古草等,年蒸散量低于396.6毫米,为低维护节约型园林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
在新品种选育方面,他们创立了适于苔草属、狼尾草属、芒属等观赏草的育种技术,培育出了新品系58个,其中30个品种通过国家或北京市审定。而在规模化、标准化育苗方面,则建立了种子繁殖、扦插育苗、分株育苗等高效繁育和栽培技术体系,最终实现了观赏草种苗的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同时,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观赏草繁殖速度,近年来在南方建立生产基地生产组培苗,调运北方地区利用,使种苗扩繁速度提高一倍,也大大促进了观赏草的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