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转基因

有关转基因,争论不绝于耳。从科学角度,不断有专家站出来解释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但老百姓的质疑仍旧存在。就目前而言,既然转基因食品仍存在争议,消费者应当有权利选择吃或不吃,当然,前提是还有可选择的天然作物。

转基因技术

转基因技术,是指运用科学手段,将基因片段转入特定生物中,并最终获取具有特定遗传性状个体的技术。例如,科学家把微生物体内的抗虫基因转移到大豆中,使大豆获得了抗虫性。

“转基因弄出来的东西没有繁殖生育能力,这种东西怎么能吃呢?”

“骡子还是马和驴交配杂交出来的呢,也没有生育能力,不是一样有人吃骡肉吗?”

有关转基因,这样一知半解的争论不绝于耳。实际上,转基因产品已经在我们身边许多年,以前很少有人留意家中的食用油是否标明转基因,直到国内两个转基因水稻拿到商业许可,自此“反转”之声一浪高过一浪,从前阵子的黄金大米到近期的崔方舌战,“转基因之争”越发热闹。

从科学角度,不断有专家站出来解释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但老百姓的质疑仍旧存在,就如袁隆平所言,政府应该特别慎重批准转基因植物商业化。科学家不能完全预知对生物进行转基因改造有可能导致何种突变,进而对环境和人造成危害。虽然实验非常成熟,但其对人类可能造成的影响,或许要在未来几代人后才显现。

就目前而言,既然转基因食品仍存在争议,消费者应当有权利选择吃或不吃,当然,前提是还有可选择的天然作物。

转基因转什么

“我国农业部有关于转基因食品标识的规定,对列入标识目录内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实施强制标识制度,主要集中于转基因农产品及其直接加工品,如大豆和大豆油必须强制标识。然该办法并没有对使用加工品再进行加工制作生产出来的下游产品是否强制标识做出非常明确的规定。如果你在餐馆吃饭,餐馆就没有义务主动告诉你,餐馆使用的食用油是不是转基因的。”杨彤丹说。

作为上海市法学会生命法与公共卫生法研究会理事、秘书长,杨彤丹一直关注转基因食品的立法问题,“虽无需主动披露,不过消费者一方倒不排除可以使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主张其知情权,请求饭店披露相关信息,这类信息可以算是被动公开的信息,而非主动公开的信息。”

如今,人们谈到转基因食品总不自觉感到“危险”、“不安全”,然而,想要完全远离“转基因”,的确有点难。转基因到底是什么?真的有如此可怕吗?

地球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生存环境和生活习性各不相同,这都是由基因控制的。一个基因编码一个蛋白质,蛋白质的功能决定生物体所表现出来的特征特性。转基因技术是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将人们期望的目标基因,经过人工分离、重组后,导入并整合到生物体的基因组中,从而改善生物原有的性状或赋予其新的优良性状。除了转入新的外源基因外,还可以通过转基因技术对生物体基因加工、敲除、屏蔽等方法改变生物体的遗传特性,获得人们希望得到的性状。转基因食品就是通过转基因技术来实现的。

转基因食品中的基因要怎么转?实际上,基因转入生物体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自然界中基因的转移是发生在相同的生物种类或亲缘关系较近的物种之间的,如不同品种的水稻通过花粉的传播,将基因转入另一个水稻品种中。而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已经可以把一个物种的基因通过基因工程技术转移到另一个物种中。例如,科学家把微生物体内的抗虫基因转移到大豆中,使大豆获得了抗虫性。

科普作家、美国普度大学食品工程博士云无心介绍,转入的那个基因大部分都是抗虫和抗除草剂的。“目标是抗虫就必须是抗虫,如果不抗虫就是失败。但如果在抗虫的同时味道也改变了,那问题就大了,这意味着发生了非预期的变化。在做食品风险评估的时候,就会大大增加工作量。因为你出现了没有承诺的东西,那也就意味着其他不可预测的事情也跟着出现了。那就必须搞清楚为什么会出现,出现这个变化会对食品安全有什么影响。”云无心介绍,在过去20年来的转基因食品开发中并没有出现过,指向某个目标却发生了其他变化的情况。也就是说,目前所有转基因的味道和传统食品是一样的。而它们的营养成分也没什么显著差别。

谈“转”色变

用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的话说,我们如今接触到的食物,不管是植物性的还是动物性的,只要有个新品种,人们都以为是基因改变的结果,避之唯恐不及。市面上可以买到的小番茄,此前也传说是转基因食品,实际上根本不是,而是靠传统杂交技术生产出来的。

“基因不改变不会有新品种。”陈君石说,转基因是一种新的现代生物技术,优点在于,转入的基因是哪里来的又到哪里去,一概清清楚楚,“大家认为杂交水稻有没有安全问题?杂交水稻改变了多少基因其实没有人知道,肯定不是一两个。改变了一两个基因的食品就怀疑不安全,改变很多基因的食品认为安全,这有点不公平。”

很多人担心转基因食品会不会改变人体的基因。陈君石认为,这种担心从本质上来说还是对转基因食品不够了解。所有生物体均由细胞组成,每个细胞都含有控制和保持其物种特性的成千上万种基因。千百年来,人类繁衍生息,然而人们常吃的即使是最传统的任何一种动植物食品,也包含了成千上万种基因,从来没有人担心食物中的动物、植物、微生物基因会改变人的基因或遗传给后代。

而且,所有基因一旦进入人的消化系统都将被分解成生物界通用的4种核苷酸,这时基因才能被我们的细胞吸收利用。不管是转基因食品还是非转基因食品,胃酸其实并不会分辨,都是一视同仁。“如果担心人的身体健康会受到外来基因影响的话,那我们吃猪肉怎么就没有变成猪呢?”陈君石反问。

专家一再强调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不比传统食品低,但这种解释有多少接受度?其实,不只是中国人质疑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及环境影响。在欧洲,监管部门在转基因作物种植、转基因食品进口等问题上态度一直摇摆。

2012年9月,英国期刊《食品化学毒物学》刊登法国卡昂大学分子生物学家塞拉利尼等人的一份研究报告。这份报告指出,其长达两年的研究显示,喂食美国孟山都公司NK603转基因玉米的实验鼠寿命比正常实验鼠寿命短,且前者出现肿瘤的几率更高。这个报告对于已经在欧盟获准上市的该转基因玉米安全性提出疑问。

这一实验在“反转”阵营中引起巨大反响。“反转”人士称,塞拉利尼的喂养试验长达两年,而孟山都的安全实验仅进行90天,因此此次试验结果更加准确。

随后,法国国家卫生安全署、生物技术最高委员会和欧洲食品安全局均对前述报告的研究展开调查。欧洲食品安全局认为,卡昂大学研究人员所得的结论不仅缺乏数据支持,而且相关实验的设计和方法都存在严重漏洞。

2013年11月29日,前述报告被发表的刊物撤销。2013年7月,孟山都宣布不再寻求其转基因作物在欧洲获批。

各国的“转”标志

即便在转基因食品接受度最高的美国,也并非所有人都能接受转基因食物。

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认为“经过安全评估的转基因食品就跟传统食品一样安全”,不需要更多审批程序,对转基因食品的标示也是商家自愿行为,无强制性规定。这个信息经常被力挺转基因食品的人士引用,但实际上,并不尽然。

杨彤丹解释,联邦法认为转基因食品和非转基因无实质区别,都必须符合《联邦食品、药品、化妆品法》(FD&CAct)的安全要求。虽然联邦层面无强制标识法,但各州有自己的立法权限,比如2005年阿拉斯加州就要求转基因鱼及鱼制品必须标识;今年康涅狄格州和缅因州也通过了转基因强制标识法案,以便消费者做知情选择。

而从全球范围来看,除中国规定食品标志必须标明转基因成分外,世界其他实施转基因生物标识制度的国家,大都设置了标识阈值。

比如,欧盟法规规定其标识阈值为0.9%,当食品中转基因成分含量低于0.9%时,可以将该食品中的转基因成分视为“无法避免的少量无意混杂”,不需要标识;当食品中转基因成分含量高于0.9%时,则必须标识;韩国的法规规定其标识阈值为3%,当食品中前5种含量最高的成分中含有转基因成分,且含量均低于3%时,不需要标识;日本的标识阈值为5%,当食品前3种含量最高的成分中含有转基因成分,且含量低于5%时,不需要标识。

这些食品标志规定必须标示转基因,但其中的标识阈值又意味着人们的餐桌无法完全拒绝转基因食品。转基因食品分布之广,使得人们无法得知哪些食品是百分之百不含转基因的。

吃了多少转基因

“民间市场接受度上,各个国家的差别比较大。相对,欧洲反对比较强,在北美就容易接受。”在美国食品行业工作多年的云无心说,“总体来算,美国人平均进食的转基因原料可能和我们吃的大米差不多。”

按照云无心的算法,一个美国人平均一年吃到的转基因作物数量相当惊人。

中国人的主粮是大米,一个人平均一年大概要吃到七八十吨。而美国人喜欢吃糖,每个人都吃糖,从2012年的数据可见,平均每个美国人一年吃120磅(一磅约合454克)左右的糖。这些糖中,60多磅为糖浆,特别是玉米糖浆,基本上是转基因的;另外60多磅,来自于精制糖,其中有50%以上是用甜菜做的。在美国,90%以上的甜菜都是转基因的。也就是说,计算下来,一个美国人一年吃大概40公斤来自转基因作物的糖。

再说油。美国大部分食品都是高脂肪,和传说中不同,美国人也并非人人都会去吃橄榄油。最常吃的依旧是大豆油,超过一半。农业部统计,一个美国人一年大约吃掉20公斤大豆油,另外5公斤左右的菜籽油,再加上一些玉米油,这些基本上也全都来自于转基因作物。

中国每年进口美国6000万吨转基因大豆,很多人认为美国人自己就不吃这些。实际上,大豆粉、大豆蛋白在美国食品中的应用非常广,各种各样食品中都有,而且大部分也都是转基因大豆所制。

在美国,转基因食品并非只有穷人才吃。云无心介绍,用大豆蛋白做的饮料、蛋白棒作为健康零食、健康饮料出现在市场上,还有一些时尚女性吃的代餐,也是大豆蛋白。不过,美国人直接可食用的大豆产品并不多,一年大概也就几公斤。不是因为排斥,而是他们难以接受大豆的味道。

“美国人不会特别介意转基因,但那儿的人有点钱就喜欢去买有机食品。”正在美国留学的Cindy说。

争议与价格杠杆

不过,糖、油并不是主粮,转基因原料也只是食品中的一部分。在国内,大部分反对转基因的人士都在反对推广转基因主粮。

2010年,分子生物学专家方益昉博士在早报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指出,由于有太多的不确定性存在,即便技术一流如孟山都公司及其技术人员,他们发明并且推向市场的产品,主要限于工业加工原料的植物产品以及非直接大量进入人体消化道的副食植物产品。因此,他认为国内过快将转基因水稻推出市场使其商业化是极为不妥的。

时至今日,他依旧保持这个观点。同时他指出,一些专家宣称的非常先进的转基因水稻技术并没有那么神秘,只是复制了上世纪80年代的技术成果,甚至在国内许多重点大学的实验室里就能成功操作出来。

争议仍在继续,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都表达着自己的观点。但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科学技术、商业利益那些事儿略感遥远。转基因食品吃不吃,吃多少,起决定性因素的还是价格杠杆。“我喜欢自然的东西,如果可以,我会偏向非转基因食品。但留学时,我也只能选择转基因食品,因为便宜,而且对身体也不会有太大影响。”杨彤丹说。

;